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63

一、单选题

1.

表1所示为河北邓槽沟遗址发现的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层风貌。这反映出(  )

表1

距今8000年左右

既有新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发源于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的风貌

距今6500年左右

与河北地区的后岗文化相一致

距今5100年左右

与河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文化极为相似

距今42004000

发现起源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新石器时代部落战争激烈C.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D.氏族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2.

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出土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  )

A.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3.

唐玄宗于开元八年(720年)颁布敕令,其中规定: 顷者以庸调无凭,好恶须准,故遣作样,以颁诸州,令其好不得过精,恶不得至滥。 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B.保障家庭手工业产品质量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杜绝封建地方官吏的盘剥

4.

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B.极力反对商品经济发展C.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D.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5.

1369年,朱元璋行 乡饮读法之令 ,要求里社乡饮酒礼须有 读律仪式 。清朝更是强调 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高年有德者居上,其次序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干预,违者罪以违制失仪 。这些举措旨在(  )

A.巩固封建统治秩序B.促进儒学的世俗化C.增强基层的凝聚力D.维护国家法律权威

6.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力农者有赏,惰农者有罚 ,至于 陶冶木石 等手工业只能于 农隙治事 ;以两(每25户为一两)为单位的社会基层组织除留足一年所需粮食外,其他一切剩余产品都要上交国库。这些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崇尚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B.带有明显的宗教文化色彩C.没有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基层组织能力得到了加强

7.

1915年陈独秀说,人类正是遵循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定律,凭借理性,自造祸福,西方文明的发达就是明证。1920年陈独秀在讨论人性善恶时,将互助视为人性善的本能,并认为善的方面越发达,人的品格便进化到越高等的地位。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

A.反思了传统文化的弊端B.依然秉持社会进化的思想C.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坚持以改良挽救民族危亡

8.

表2所示为1932年至193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数值的变化。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表2

年份

进口值/千美元

出口值/千美元

1932

356.744

167.498

1933

354.097

161.610

1934

347.628

180.695

1935

333.347

208.841

1936

279.804

209.729

A.贸易逆差局面日益扩大B.逐步收回关税自主权C.民族工业对外依赖性强D.民族经济有一定发展

9.

图1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这些宣传画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202405151047043714

A.体育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B.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C.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D.积极倡导新的社会风尚

10.

图2所示为1953—2019年我国GDP增速变动情况。对图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图2

A.新中国经济波动异常频繁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C.生产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D.1960年中国经济总量历史上最低

11.

902年,日本天皇颁布庄园整理令,禁止院宫及王臣之家私占山川薮泽及农民田地,已占田地、宅舍要按土地证券归还原主。但是同时该法令也申明: 原来相传为庄家,券契分明、无妨国务者不在此限。 这一法令(  )

A.遏制了土地兼并问题的蔓延B.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C.客观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D.限制了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

12.

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戏剧表演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一类戏剧(  )

A.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B.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旨在确立基督教的统治地位D.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13.

据统计,拉丁美洲每年从英国输入的商品,1807—1814年平均每年的价值为400万英镑,1825—1827年则激增到平均每年6600万英镑。到1913年,英国与拉美国家贸易额占拉美输入总额的24%,输出总额的21.2%;英国对拉美投资额1827年为2500万英镑,1870年为8500万英镑,到1913年达10亿英镑。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经济发展的依附性较强B.政治独立性受到损害C.不断深化与英国的合作D.积极地融入世界市场

14.

在巴黎公社发行的诸多报刊中, 公社 共和国 频繁地关联使用,巴黎公社的官方报刊保留了原《法兰西共和国公报》的名称,公报中的一篇文章在谈及巴黎人民所希冀的共和国样式时,也直接宣称: 共和国就是公社。 这些现象反映了巴黎公社(  )

A.试图为国家奠基的信念B.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C.具有反专制的民主倾向D.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15.

在1949年举行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部长理事会上,美国官员提出 建立一个永远消除对货物流动的数量限制、撤除对资金往来的金融壁垒以及最终取消所有关税的单一大市场 。美国官员这一言论(  )

A.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B.隐含了控制西欧的企图C.源于两极格局的形成D.有利于欧美平等关系的确立

16.

2023年7月,欧盟27国与33个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峰会,宣布恢复欧盟与拉美地区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举办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将大批 全球南方 领导人召集到一起开展对话。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西方国家奉行结盟外交政策B.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发展C.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D.国际关系开始民主化趋势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论语·述而》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若面临所重视的事物时,两相权衡之下是应有所取舍的,而饮食的享受往往可抛在一旁。孔子将 不行 不明 与饮食相类比;众人虽然 莫不饮食 ,但却 鲜能知味 ,不明了其中的奥妙。
孔子一方面承认人的合理需求,充分理解其心理的 不可测度 ,另一方面相信可以透过 来规范人们行为。对于儒家而言,在诸多必须制定规矩以遵行的政事当中,饮食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乃是所谓的 八政 之首。儒家甚至认为连 的产生,原本也是从对 饮食 的规范而来的。既然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那么,在制备饮食之时,就应该如同祭祀鬼神一般严谨。在论及饮食与天地间运行之道的关系时,儒家就认为: 饮,养阳气也,故有乐(yuè)。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 儒家认为,将饮食与人伦、时节以及阴阳之道联结在一起,是连接人伦秩序与自然秩序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胡静《先秦诸家的饮食观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饮食观的特点。(6分)
(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礼仪规范对儒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问题发生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让新四军西向河南发展,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而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摘编自黄志高《抗战时期新四军发展方向的选择与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四军华中抗战的特点,并分析新四军华中发展方向多次调整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时期新四军华中抗战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与德治建设需要从政治、历史、社会与思想四重语境来考察;由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其政治语境;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对现代社会发生持续性影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成为其历史语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度转型的 复杂现代性社会 成为其社会语境;价值观建设与法治、德治协同推进则成为其需要考虑的思想语境。

——摘编自叶方兴《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结合的语境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任选其中一重或两重语境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史有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关贸总协定缔约国部长级会议于1973年9月12—1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发表了《东京宣言》,决定正式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东京回合 。根据美国的倡议,《东京宣言》宣布 东京回合 的基本目标是改善世界贸易的行为规范框架,推进贸易自由化。在 东京回合 期间,70多个发展中国家强烈主张在关贸总协定制度中确立普惠制及特殊和差别待遇的正式地位。美国宣称,可以通过多边贸易谈判确立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则,但交换条件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接受逐步增加的义务。由于美国同欧共体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政策分歧, 东京回合 谈判在整个1976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1979年,美国与西欧等国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妥协,相关国家达成了共识。随后,贸易谈判委员会宣布 东京回合 结束,美国等20多个国家随即草签了 东京回合 一揽子协定。历经五年半的艰苦博弈, 东京回合 谈判终于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舒建中《美国与东京回合:贸易霸权面临新挑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 东京回合 谈判开启的动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贸总协定 东京回合 谈判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说明多边贸易谈判应坚持的原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