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4+3)【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120

一、单选题

1.

据史料记载,黄帝设官 抚万民,度四方 ;帝尧时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舜时设官分职, 播时百谷 以解除饥馑, 敬敷五教 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成为治国理政的镜鉴B.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C.证实了禅让制的推行D.践行人人平等的理念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等诗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是(  )

A.崇德尚贤B.家国情怀C.天下为公D.和而不同

3.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的记述;《汉书·董仲舒传》中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了秦汉(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C.华夏认同逐步形成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4.

下图为西晋至唐代《丝绸之路上佛教中心转移路线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佛教中心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丝绸之路畅通B.政治局面变动C.经济重心南移D.儒学地位动摇

5.

清末状元张謇曾说: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据此可知,张謇主张(  )

A.实业救国B.中体西用C.托古改制D.君主立宪

6.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  )

A.教育公平逐步推进B.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建成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D.教育优先理念切实践行

7.

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河水的涨落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有科学认知B.生产力水平相当高C.农业地位举足轻重D.水利工程非常落后

8.

有学者说: 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走廊。 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阿拉伯人文化传播使者B.阿拉伯文化推动文艺复兴C.阿拉伯文化的绝对主导性D.西方文明源自阿拉伯文化

9.

世界古代文明会让我们有遥不可及的陌生感,而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结合的技术。AR技术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通过此技术,我们可以看到(  )

A.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的产量B.印第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着象形文字
C.印度人在恒河边的神社里祭拜太阳神D.哲人苏格拉底在爱琴海边夜读 悬诗

10.

图1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 (  )

(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印度石刻印章)

A.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B.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C.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D.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

11.

《拉丁美洲史稿》书中提到: 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 这一论述(  )

A.旨在强调欧亚文明的先进性B.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C.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D.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12.

古代埃及金字塔上有这样两段文字: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太阳神)的眼睛一样 。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法老权力至上B.多神崇拜异常盛行C.建筑水平高超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修建了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通往各省的驿道。帝国境内的驿道基本上都与国际商道相连,极大地便利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据此推知,阿拉伯帝国(  )

A.筑路技术世界领先B.成为世界经济中心C.国家组织能力强大D.开辟了国际新商路

14.

在雅典和斯巴达,土地财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在该地区农民阶层被纳入到城邦的政治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主体阶层。这说明,在该地区(  )

A.农业具有重要地位B.民主政治相当完善C.农民成为主导阶层D.农业生产异于他国

15.

《罗马民法大全》颁布后,妇女实现了 无夫权的婚姻 ,妇女在婚前婚后的地位保持不变,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妻子的嫁资非经妻子的同意,丈夫不得处分,且在婚姻关系解除时,要将其全部归还妻子。这一规定(  )

A.源于平民经济地位提升B.体现法律注重维护个人权益C.证明已经实现男女平等D.表明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16.

下图体现的文化特征是(  )
202405141312397101

拜占庭纹章和俄罗斯国徽

A.包容性B.排他性C.多样性D.连续性

17.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202405141312397101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速了造纸术的西传进程

18.

有学者认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不是 真的要消除现实社会中的种姓制度 ,而是 实际限制和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 。这反映出(  )

A.佛教旨在消灭种姓制度B.佛教适应统治需要C.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义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

19.

波斯国王大流士宣称: 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 据此可知,波斯帝国(  )

A.宣扬君权神授B.施行君主专制统治C.贯彻依法治国D.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20.

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个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 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欧洲(  )

A.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B.宗教占据支配地位C.对其他区域一无所知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1.

某学者整理出中世纪西欧国王与贵族的契约内容,如表1所示。这反映了(  )

表1

序号

契约内容

(1)

国王只能是贵族中的一员,只是受到贵族们的拥戴才成为国王

(2)

国王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同某些形式的贵族会议共掌权力

(3)

国王行使权力只限于王室直辖领地,在这些范围之外,每个封建领主就是他自己领地内的政府首脑

(4)

国王和他的主要臣属、附庸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一种对等的契约关系

A.国王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封君封臣制的逐渐瓦解C.贵族权力威胁国王权力D.契约关系受到制度保障

22.

中世纪的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由此可见,中世纪的王权与教会(  )

A.三权分立制约平衡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C.共同维护封建统治D.相互斗争权力角逐激烈

23.

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 禽兽 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源于(  )

A.市民阶层的崛起B.封建统治的瓦解C.欧洲思想的解放D.封建势力的专横

24.

下图是西班牙画家戈雅创作于1814年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描绘了拿破仑的军队血腥屠杀西班牙抵抗者的场面。此作品(  )
202405141312397101

A.为艺术作品其史料价值甚微B.夸大了入侵者的暴行C.反映西班牙民族意识的觉醒D.极具现代主义的风格

二、材料阅读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时期的海外华工史,主体上是一部苦力贸易史,它是殖民主义的罪恶产物。有个名叫奥基利的人写道: 我在一家公司航船上见到即将送到市场上拍卖的900名华工,他们将使该公司获得45万美元,而该公司在他们身上的花费不到5万美元,即使在买卖黑奴全盛时代也没人能赚这么多钱。 外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设立代理机构和移民公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被列强政府条约式的 合法化 ,这些人贩子对华工的掳掠则更加猖狂了。殖民主义者不但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北美洲等地区。大量华工被贩卖到海外,过着苦役生活。

——摘编自董丛林《中国史话·近代中外关系系列华工史话》等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华工出洋的背景并分析华工出洋历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劳动力全球流动趋势及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摘编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选择一个视角,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要求:概括的特征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时期,棉花已从印度、中亚传入中国。室町时代,从中国输入的棉花只是作为贵重物品为贵族僧侣所喜爱。战国时代,日本国内才开始进行棉花的栽种。棉花种子很早就已传入日本,但由于栽种方法与气候的原因并未获得推广。此后,战争的需要大大刺激了棉花的栽培与棉布纺织技术的提高。江户时代,各地藩主奖励棉花栽种。日本原有棉花纺织技术发展时间短,制棉工具也很落后。明万历年间,在长崎的中国人向当地居民传播了中国弹棉弓的制作及使用方法,这种棉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纺棉效率。棉花从栽培到纺织的工序容易分工,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中国传入的棉花种子以及棉花栽种经验和棉布纺织技术渐渐进入民众生活,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普通百姓的衣料,这促进了日本人生活的进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棉花在日本被广泛栽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棉花为例,说明中国在推动日本社会进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