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南平市高三三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福建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95

一、单选题

1.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

河南密县出土的汉画砖驼车乘御者多为胡人,南阳汉画资料也多有从事营商、兽医、守卫等工作的诸 ,以及参加各种底层劳作的 胡奴 。这一现象可说明(  )

A.胡人政权显现中原B.北方移民大量南流C.民族交融业已寻常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

唐太宗在《帝范·阅武》中写道: 勾践轼蛙,卒成霸业;徐偃弃武,终以丧邦。何则?越习其威,徐忘其备也。 据此可知,唐太宗(  )

A.认为治国理政应该因势而异B.总结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C.强调文治武功需要统筹兼顾D.主张安不忘战的军事思想

4.

表1 元朝科场政治议题及考生对策情况统计(部分)

科次

议题

考生

对策

元年江浙乡试

冗官

方希愿

严吏部之选法,重宪臣之事权

吏制

推广教化

二年会试

冗官

杨宗瑞

严其赏罚

四年江浙乡试

吏制

沈云超

加强监察

后至元元年江西乡试

用人

李廉

考试任命吏员

吏制

提高俸禄,以养其廉也

据表1可知,元代(  )

A.科考专注热门政治话题B.官府有效推动人事改革C.着力拓宽官员选拔路径D.士人借助科举平台议政

5.

观察图1,导致两条统计数据线趋向一致的主要因素是(  )

图1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

A.赋役制度的变革B.户籍管理的完善C.基层治理的加强D.人口流动的减少

6.

近代碑学书法大师于右任认为,北朝碑刻蕴含尚武精神,中国自宋以后,正缺乏尚武精神,所以提倡人们学习。《时务报》《清议报》《革命军》《民报》纷纷采用豪迈威武的魏碑体。近代魏碑体的复兴(  )

A.迎合中体西用的救亡主张B.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C.体现文学革命的进步思想D.铸就社会革命的锐利武器

7.

1939年9月,毛泽东提出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巩固团结,反对分裂 力求进步,反对倒退 等口号。这些口号(  )

A.扭转了严峻的国内外形势B.打击了国民党顽固势力C.推动了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消除了国共合作的隐患

8.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 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 ,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

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B.表明了中共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9.

图2是1953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了(  )

图2

A.红军长征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B.女性参加地质勘探的巾帼气魄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貌D.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10.

1981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只有520万元,不足全国税收收入的万分之零点八。2019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达到10388.5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增加(  )

A.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B.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实现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D.有利于财政收支的平衡

11.

有学者认为,古代埃及与两河流域文明的空间距离不过几百公里,彼此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但却出现了大于印加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之间的差别。这一观点强调(  )

A.农耕生活决定文明差异B.相互借鉴推动文明进步C.自然环境塑造文明形态D.人类活动影响文明取向

12.

14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认为 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 ;15世纪捷克思想家约翰·胡司主张用捷克语作礼拜,教权应服从俗权,神职人员应服从国家。他们的思想主张推动了欧洲(  )

A.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人文主义思潮的萌发D.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13.

17世纪,洛克在《政府论》中强调: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这是公正的和根本的准则,谁真诚地加以遵守,谁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洛克意在(  )

A.重视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B.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C.缓和民众福利差异的矛盾D.诠释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

14.

表2 普鲁士王国的城市化水平

年代

总人口百万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百万

城市化率(%)

1875

25.69

1517

10.36

40.3

1890

29.96

1726

14.51

48.4

1910

40.17

2167

24.69

61.5

表2反映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交通运输业的快速进步B.城市人口数的明显增加C.西方代议制的逐步完善D.电气化革命的大力推进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 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 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 干部决定一切 。这(  )

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

16.

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非洲国家期间,要求赞比亚按照美国要求重组国家债务,以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赞比亚境遇在非洲国家广泛存在。这说明(  )

A.殖民主义思维仍未终结B.全球财富分配两极分化C.美非积极构建共同价值D.IMF促进非洲社会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并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表3 欧洲沙龙发展史

时间

主要成员

热门议题

17世纪前

贵族、新兴市民

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

17世纪

贵族、学者、艺术家

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

18世纪

更多元的社会群体

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

——摘编自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 沙龙 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18.

度牒 为古时僧道身份凭证,起于南北朝盛于唐,明末名存实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202405131039139493

图3 明代张永馨道教度牒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变迁》

根据材料,概括图3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度牒的积极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 西人为古之夷狄 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 城高池深 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动力学理论认为,社会通常是在时间递进型与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时间递进常指一个社会靠自身的动力机制向前发展,而空间传动则指社会的发展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实现嬗变。在时间递进型动力作用下所实现的社会转型是其内在矛盾展开、激化、质变的结果,它给价值系统带来的往往是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空间传动型动力作用下,社会的转型是在外力刺激下发生的,价值系统内部呈现的通常是内与外、中与西、自生的与舶来的冲撞与涤荡。

——摘编自李培超《社会转型与道德冲突》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