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民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四川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7 浏览数:206

一、单选题

1.

良渚文化早期,玉琮是部落祭祀神明祖先的法器,由特定的高等级巫师使用;到良渚文化中晚期,玉琮逐渐变为部落首领彰显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玉琮常作为重要的随葬品。玉琮功能的变化可用于说明(  )

A.文明起源的多元B.神权影响的消亡C.专制王权的形成D.社会文明的发展

2.

图1是汉初政治地理结构示意图,呈现 坐西面东 的结构。图2是汉武帝元封年间的政治地理示意图,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朝(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边患问题的解决C.政治中心的东移D.治国思想的变化

3.

面对 江北之民杂植诸谷,江南专种粳稻 局面,宋太宗诏令南方诸州 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 ,北方诸州 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这一做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B.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C.颠覆了百姓饮食结构D.意在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4.

《三国演义》中刘备称 做大事业要以仁为本 ;《水浒传》所塑造的主人公表现出一种舒张、自在的人性特征;《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蔑视权威、追求平等;《红楼梦》中的女子既有智慧,也有独立的情感追求。这反映明清小说(  )

A.突破了礼教束缚B.具有现实主义特色C.蕴含了人文情怀D.引领主流价值观念

5.

洋务运动时期,江南制造局共制造车床138台、母机型机器117台、起重机84台、汽炉机32台以及其他机器零件工具110余万件,这些产品除自用外,其余均卖给或调给其他机器局和民用工业厂家。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助推民族工业发展B.避免了官商利益的冲突C.体现中体西用思想D.旨在传播西方工业文明

6.

1902—1911年,清政府修订新律法,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据此可知,清末新律(  )

A.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B.具有儒法合一的特征C.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D.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7.

1939年,陕甘宁边区征税户主要是地主、富农,各县征税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在15%至35%之间。1941年,边区政府把征税面扩大到80%以上的群众,同时规定5斗以下的家庭不纳税。这些调整(  )

A.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B.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扩大了边区政府的阶级基础D.适应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需要

8.

新中国初期,私营商业出现困难。1950年,国家规定国营商业主要集中于批发方面,私商经营大部分零售业务。1952年,国家提高批发与零售的差价、地区差价与季节差价,让私营商业有利可图。国家此举目的是(  )

A.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奠定社会改造的基础D.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9.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热衷在各地推行 城市化 。在新城的建设中,公共场所兴建大量凯旋门和纪念碑,私宅的建筑模仿罗马风格并采用罗马所用的材料。罗马推行 城市化 旨在(  )

A.推广罗马的传统文化B.促进帝国的共同进步C.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D.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16—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1599年的《航海全书》全面阐述中国科举制度。1657年的《英雄的美德》介绍了孔子及其思想,宣传孔子哲人形象。到18世纪的《世界公民》称赞中国有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中国热的出现(  )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兴B.适应了欧洲社会变革需要C.推动了西学东渐的发展D.导致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11.

下表是1800—1914年德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和总人数情况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德国(  )

年份

所占比重(%)

就业总人数

万人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00

62

21

17

1050

1850

55

24

21

1580

1875

49

30

21

1860

1900

38

37

25

2350

1914

54

38

28

3130

A.农业经济大幅度衰退B.经济结构渐趋完善C.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2.

当人生已经迷惘时,只有用象征、隐喻等手法,通过人物的潜意识、梦境等才能表现这失落、迷惘的时代:当世界已经荒谬时,只有用 非小说"、 非情节 非人物 写法,才能表现这荒谬、绝望的时代。下列与此描写手法最相似的文学作品是(  )

A.《第二十二条军规》B.《红与黑》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巴黎圣母院》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战国后期,荀子继承了孔孟的幸福论,并进一步对幸福与物质、礼欲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注重幸福的内涵,包括: 成仁之道 的德性幸福; 以义制利 的道义幸福; 以礼节欲 的理性幸福。他指出人要实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 化性起伪 ,使人性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体会到幸福;其次,要 积善成德 ,通过善德的不断积累促进幸福的不断增进;再次,要 学至乎礼 ,通过 规范人的德行进而保障个体幸福的实现;最后,提倡 国昌民福 ,即人的个体幸福体验与个体赖以生存的群体有着紧密的关系。荀子的幸福观为当前我国构建幸福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袁晓娟《荀子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对幸福问题论述是最深刻、最系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某种完善的东西,个人的善固然重要, 城邦的善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 。处于战乱中的国家的国民是很少能够获得安宁幸福,因此,个人是脱离不了所在时代和社会而自谋福气。既然,个人的幸福与城邦息息相关,那么,城邦就有义务建设好城邦并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城邦建设中法律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按受正确的德性。德性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社会制度、适当的职业、强壮的身体和一定数量的财富 同样不可或缺。在众多伦理德性之中,亚里士多德尤其珍视公正对于幸福的意义。

——摘编自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形成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2021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 主题展。展览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用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展示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以及火热的和平建设时期,汇聚在党的旗帜下,用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精彩绚丽的华章,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铸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历程,设计一个主题展览,并予以说明。(要求:不与材料主题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俄国1861年改革的法令包括《总法令》、四个地方法令及补充法令。这些法令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并允许他们通过赎买方式取得份地。但赎买活动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开展。初期,中部黑土区和伏尔加河流域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成为赎买活动的主要区域。1873年情况逆转,以代役租为主的非黑土区在赎买活动中超过黑土区,这表明劳役制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已耗尽,全俄赎买速度放缓。1881年政府颁布法令,农民从自愿赎买转向强制赎买阶段,土地的赎买价格远超自身的价值,如非黑土区由1.8亿变为3.42亿卢布。为解决农民无力支付高额赎金的问题,政府通过银行向农民提供贷款以支持他们完成赎买。总之,赎买加速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农业经营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民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土地赎买政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农奴制改革中土地赎买政策的影响。(7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一战结束前,同盟国集团内的奥匈帝国瓦解,匈牙利独立。1919年初,协约国要求匈牙利割让大片领土,内外交困的卡罗利政府被迫辞职,取而代之是苏维埃政权。8月,帝国主义国家支持霍尔蒂镇压了苏维埃政权并建立专制统治。1920年6月,战胜国美英法意与代表奥匈帝国的匈牙利在巴黎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和约规定:匈牙利割让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给捷克;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纳特西部划归南斯拉夫王国;多瑙河受战胜国控制;陆军限为3.5万人;赔款数额由赔偿委员会确定。条约使匈牙利失去了72%的国土,人口由2080万锐减至650万,超1000万匈牙利人分散到多个国家,这造成各国国内民族关系的紧张,也为此后匈牙利倒向纳粹德国埋下导火索。

——摘编自《特里亚农条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里亚农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特里亚农条约》的影响。(7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冯简,宇君策,我国著名科学家、无线电研究创始人。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先后受聘为重庆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和工学院院长。抗战时,他通过借读、拜学等方式,把战争中流亡到重庆的学生尽可能地吸收到重大就读,只为培养更多的无线电通信人才,缓解国家之所需。此外他在重庆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35千瓦短波电台,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整个抗战时期他的电台未曾中断过一次任务。1940年,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波研究所——交通部电波研究所,随后又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电离层观测台,从事大气天空对电波反射影响的研究,开启我国电离层常规观测的先河。1947年秋,年过半百的他深人北极圈,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采尝试与重庆作6900公里远距离通信试验,最终喜获成功, 奠定了我国通讯事业的基础;

——摘编自《抗日战争中的重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简的主要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冯简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