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222

一、单选题

1.

考古学家将河南省洛阳市苏羊遗址出土的遗物按照器形、纹饰、质地等特征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第三期属于龙山文化。据此可知(  )

A.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而统一C.南北文化间存在交流与碰撞D.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

2.

西汉中期以前的墓葬多随葬鼎、壶等礼器;东汉中晚期,墓葬中则更多的是仓、灶、井、罐等生活实用器,鸡、鸭、犬、猪等家禽家畜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统治者生活奢靡B.等级制度弱化C.儒学影响力增强D.社会经济发展

3.

北宋初期,朝廷一直以武将为帅镇守边关。澶渊之盟后,仁宗 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兼本道安抚使 。这说明(  )

A.政府调整了崇文抑武的政策B.政治局势影响官员选任C.边境危机改变地方管理体制D.民族交往影响边疆稳定

4.

禹州是清代河南著名的药材市场,华北三大药市之一。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寓居禹州的各地药商推出代表,共同议定经营章程,建立十三帮会馆。这反映了(  )

A.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B.商帮主导了商业秩序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5.

1880年初,清廷再起武力收回伊犁的呼声。3月,李鸿章上《请拨海防经费折》,该折称: 西北一有催求,羽檄立至 ,而建立海军 终因款不应手,多成画饼 。这反映出(  )

A.部分士人具有成熟的边疆观念B.政治体制制约洋务运动的进程C.清廷财政危机阻断了海防发展D.重塞防轻海防的传统观念存续

6.

1902年,康有为在《辩革命书》中指出,满族或蒙古族 皆吾同种 ;梁启超提倡要摒弃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并首创 中华民族 一词。这(  )

A.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开展B.意在抨击同盟会的反清革命主张C.表明当前已不再聚焦于满汉矛盾D.体现了对多民族现代国家的追求

7.

以下两幅漫画分别出自1947年10月《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和1948年《东北画报》。据此可知(  )

A.土地改革激发革命和生产热情B.渡江战役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C.三大战役胜利使民安居乐业D.解放战争的胜利号角已经吹响

8.

1977年4月起,经济学界先后组织了六次按劳分配研讨会。1978年5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持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明确批判了绝对平均主义、按政分配和按资格分配。这(  )

A.说明按劳分配成为学界共识B.有利于分配体制变革C.表明经济领域完成拨乱反正D.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

9.

中世纪的学校面向整个基督教世界招生,来自相同地区有着共同语言和文化的学生组成不同的民族团。民族团是维护身在异国他乡学生利益的重要机构。 民族团 的出现(  )

A.打破宗教对西欧人民的束缚B.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基D.冲击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10.

16世纪美洲所产白银1.7万吨,全部输入欧洲,17世纪为3.1万吨,18世纪为5.2万吨,16至18世纪从美洲输入欧洲的白银总量共计10万吨。由此推知,该历史现象(  )

A.源于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B.推动了新航路开辟C.导致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D.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11.

罗斯福和他的 新政 谋士们都认为,一个关心群众福祉但犯错误的政府比一个漠视人民疾苦却无所作为的政府好。在这样富有的社会中还有赤贫现象是不合理的,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应是政府和社会的目标。这一观念(  )

A.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完善B.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保证了公民的经济安全D.缩小了美国的贫富差距

12.

本世纪以来,在巴厘岛、波兹南、哥本哈根召开的一系列全球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试图垄断环境容量划分,占有未来新型能源技术和市场,最终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这表明(  )

A.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B.在全球治理中应加强国际合作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D.新的霸权主义正在国际上蔓延

二、材料阅读

13.

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二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英国政府出台《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法律,对乡村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日本政府投入资金,引导支持各地开展 一村一品 运动,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德国上世纪50年代乡村更新主要集中于完善基础设施,70年代后转移到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和发展生态农业。1970年开始的韩国 新村运动 ,政府投入20亿美元成立建设基金用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80年代以后政府逐步从中退出,新村运动完全由民间主导。西班牙首创休闲娱乐功能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特色建筑改建成酒店,对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发掘休闲娱乐项目。

——摘编自朱红根、宋成校《乡村振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农业却因为受到土地规模和消费需求的限制发展较为缓慢。当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并且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留守老人从事的家庭农业。据统计,2016年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仅占全部村庄的32.3%,截至2017年农村每千人拥有4.28名卫生技术人员,不到城市的1/2。

——摘编自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 三农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体要求。根据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全面实现。

——摘编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特点和经验。(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

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

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

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

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

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新中国成立后

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和平解放前,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影响,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农奴,农奴主以残酷的刑罚维护其腐朽制度,造成残疾人、乞丐、流民、孤苦老人等城镇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封建农奴制度下长期沉重的经济剥削是西藏贫困人口广泛存在的另一因素,旧西藏绝大部分耕地、牧场、森林、山川、河流、河滩和大部分的牲畜都被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三大领主及其代理人占有。西藏法律将人分成三等九级,上等人命价同黄金,下等人命价如草绳,并努力维护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政治制度。因饥寒贫病而死者不计其数,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乞丐成群,到处可见满街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材料二
和平解放后,西藏城镇救济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开展,各项赈济和救助城镇乞丐、贫民及老弱病残等人群的举措在大范围实施,流浪街头的乞丐和流民过上新生活,长期失业的贫民获得工作就业机会并组建家庭,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孤儿被送进学校,孤老残疾人在福利院安享幸福晚年,城镇底层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过去那种混乱不整、肮脏不洁的城镇面貌得到改变,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以上材料摘编自关浩淳《消除贫困的努力——从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西藏城镇的扶贫救济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解放前城镇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和平解放后城镇实施扶贫救助措施的特点和效果。(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