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平许济洛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138

一、单选题

1.

下表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5000

有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

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4300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

山西陶寺遗址距

今约4000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

A.贫富分化现象出现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中国大地邦国林立D.政权神权不断融合

2.

据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汉宣帝曾命人绘制功臣图像以示纪念和褒扬,那些未入选的官员的子孙因其不具贤良美德而未被画像,深以为耻。这表明汉代的宫廷绘画(  )

A.呈现写实主义的特点B.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C.传递礼法融合的理念D.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3.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鉴于 隋代君主不责成臣下,事事亲决 的情况,转而采取先让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见,经宰相(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筹划统一,做出适当的决定,然后奏交批准颁行。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推行(  )

A.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意在强化封建君主权力D.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

4.

明朝嘉靖《宁波府志》记载了所谓 豪民作奸 的一些现象, 乃有飞洒、诡寄、虚悬诸弊,故无田之家而(黄)册乃有田,有田之家而(黄)册乃无田 。这些现象(  )

A.造成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表明土地关系转让频繁C.推动政府变革赋役制度D.导致自耕农的数量锐减

5.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指出: 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孙中山的这些言论反映了(  )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当时的新潮流D.革命派组建政党的时机成熟

6.

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中国共产党宣布将苏南、皖南、浙东、浙西四个解放区的部队撤到长江以北。毛泽东还让周恩来向蒋介石转达 中共愿在宪法制定前后与国民党合作 的意愿。这说明(  )

A.重庆谈判弥合了国共两党的分歧B.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破产C.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D.追求和平民主是人民的愿望

7.

图5是1953年出版的《创造先进工作法,提高生产!》宣传画。来自一线工人的创新层出不穷,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开展小发明、小改造,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该作品反映了(  )

图5

A.国民经济调整后效果显著B.工人建设新国家的热情高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D.大规模经济建设有序开展

8.

12世纪,西欧各国君主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提供的大量现金税收,也让君主们摆脱了在国家治理上对封建领主的依赖。上述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封君封臣制产生的条件B.西欧封建王权强化的原因C.教会与王权斗争的影响D.民族国家得以发展的背景

9.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欧洲人就如同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对外部世界,对人自身充满好奇,有着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强烈欲望和冲动,他们不再盲目地崇拜古代权威,而是主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B.教会放松对欧洲控制C.欧洲启蒙运动的推动D.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10.

18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权利、国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民主社会的价值、政治生活中 的概念、经济自由、财产的神圣性等问题,渐渐成为欧洲社会重要的政治议题。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启蒙思想家的设想已实现C.法国大革命观念广泛传播D.民主自由的氛围逐渐形成

11.

19世纪的英国女性在公共场合被要求内穿紧身胸衣和裙撑,外搭窄袖上衣和拖地长裙,层层束缚之下宛如 时尚的奴隶 。19世纪后半期起,由于户外运动和做工的需要,女装改革运动兴起,长裤和休闲套装备受欢迎。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经济发展助推女性解放B.男女平等趋势有所强化C.女性民主意识不断增强D.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12.

二战后,西欧政府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和紧缩政策,扩大了财政开支与预算,几乎到处都在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长期投资。这主要是因为战后的西欧(  )

A.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B.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面临严峻的经济困境D.不断完善福利国家制度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自秦汉至明清,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多是乡里两级。从表面上看, 具有乡约自治功能,但本质上是以村落为基础的赋役征收单位,乡(管、都、保)则是介于县与里之间由若干村落组成的地域性行政单元,而家族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治理依托。乡里承担着维持国家在基层正常运转的重要任务。秦汉时期,在有秩、游徼之外,由 三老 负责教化便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到隋唐时期,乡的功能进一步弱化,基层权力向州县集中。王安石变法后,县以下的保甲组织开始成为皇权的载体。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增强。乡里自治色彩再次削弱。基层行政权力的缩小、行政人员威信和统治力的下降为士绅和宗族势力的补充提供了空间。

——摘编自王伟进等《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治理实行了国家主导下的 政社合一 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下,乡村治理的主体是单一的政府;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的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开始了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的治理主体又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治理形成了以广大农民为主体,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新乡贤等多种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模式。新时代,为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一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社会组织、新乡贤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的多元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不断完善。这样的体系构建既保障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蒋永穆等《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主要特征,并对古代的乡村治理简要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认识。(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历史事件

1493

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做出仲裁:在亚述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一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

1625

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

1648

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815

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20世纪2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会各国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1945

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经济封锁。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朱理治提出,以流通券置换法币,缩小流通量,缓解通胀压力,用边区的法币到国统区采购物资,控制边区物价上涨。1944年7月,商业流通券开始发行。在此之前,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边区经济困难,毛泽东号召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边区军民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同时进行精兵简政,节约财政开支。1944年,陈云提出边区经济离不开进出口贸易,也就离不开法币,金融不能仅稳定在物价上,只能稳定在比价上。要维持边币和法币保持相对的购买力,促进边区的进出口贸易。边区还利用陕北食盐产地的优势,鼓励发展食盐生产和运输销售,购买边区急需的药品布匹等急需物资,扩大进出口贸易,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到1944年,边区基本实现了物价稳定。

——摘编自王乾《根据地应对法币的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政府稳定物价的影响。(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