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96

一、单选题

1.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汉内斯·阿尔文意在说明(  )

A.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B.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C.孔子思想蕴含丰富的科学价值D.儒学可以保证世界和谐稳定

2.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

A.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B.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C.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D.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3.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平民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就这一呼声的历史结果而言,这一诉求最终将古罗马社会送入一个新的时代。下列属于这一 新的时代 现象的是,古代罗马(  )

A.明文限制贵族滥用权力B.私有财产开始受到保护C.终结了贵族的政治特权D.平民主导国家法制建设

4.

印度宗教之多,是古代其他各国难以比拟的,其中重要的有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较小的宗教和各教中的派别更是不胜枚举。这可用来说明,古印度(  )

A.是世界宗教中心B.文化管理较为混乱C.文化的丰富多彩D.奉行政教合一制度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侨居南方,但 至(北魏)孝文帝立而崇经礼士,浸浸华化,于是中原士族向之避难在江左者,又相率慕化来归 。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B.得益于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C.加速了南方政权的衰败D.缓解了江南地区的人地矛盾

6.

1948年英国制定《国籍法》,赋予英联邦国家公民入境和定居英国的权利。随后,亚、非、拉有色人种涌入英国,仅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印度群岛三地就达到了48.5万人,他们在英国从事建筑、环卫、交通运输、餐饮等工作。这一状况(  )

A.导致了英国人口结构的巨变B.有利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C.促成英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D.激化了英国各民族间的矛盾

7.

法国汉学家安田朴在《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写道: 在广大的中亚、西亚地区很少发现可以肯定是从陆路运来的北宋器物,这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对应的。 基于 当时的政治形势 ,宋朝(  )

A.积极发展远洋航运B.被迫转向闭关自守C.对舶来品加征关税D.推动边境贸易发展

8.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人的体质。1866年,法国画家雷诺阿创作的绘画作品《在安托尼妈妈的旅店》展现了法国民众使用中国瓷器饮茶的场景。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播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C.茶叶已成为欧洲民众生活必需品D.英法两国民众饮食结构趋于一致

9.

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C.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10.

美国共和党领袖塔夫脱当选总统(1909—1913年在任)后明确指出: 我绝对不会偏离我的南部政策。……我不会在南部任命黑人为官员,……我不会放弃在那里建立一个白人政党的希望。 这一言论(  )

A.阻碍了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B.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顽疾C.加速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完善D.协调了美国南北双方的分歧

11.

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人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 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人的那种德意志火焰 。据此可知(  )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B.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C.德意志人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D.拿破仑战争激发了德国民族觉醒

12.

1917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宣战,并制定了 以工代兵 的参战政策,约14万华工被派遣到欧洲战场。一战结束后,这些华工成为声援五四运动的重要力量,后来有的还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据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

A.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B.助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展C.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D.促成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3.

二战以来,韩国创建了近百个书院或其他形式的儒学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向青少年讲授儒学典籍和传统礼仪。成均馆大学以儒家思想为办学理念,开设儒学必修课,以仁、义、礼、智为校训。由此可见,韩国(  )

A.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B.重视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C.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D.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转型

14.

唐代妇女在学校学习的书籍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经典,其中以《春秋》《礼》和《诗》最为普遍。此外,有关 妇德 的教科书数不胜数,比如《女仪》和《女诫》就是唐代妇女常读的书籍。这说明唐代(  )

A.妇女政治地位得到提高B.社会观念进一步开放C.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发展D.重视妇女的道德规范

15.

如表所示为中外古代著名人物与图书馆的关系简述。这说明(  )

古代西方

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里斯塔克等人的数学和科学成就都与亚历山大图书馆有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

孔子、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等都曾管理过国家图书,其研究均受益于图书馆

A.图书馆提供智力资源B.东西方文化发展路径不同C.东西方文化政策迥异D.国家图书馆承载多种职能

16.

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 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 。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 契约华工 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 西学东渐 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商务部文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统计

材料二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的文化贸易在影视等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传播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自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以来,中国影视作品在东南亚、西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中国向东南亚出口电视节目总额达到12397.39万元,占电视节目出口总额的24.15%,2016年提升到31.50%。影视等产业的文化传播,向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人民展现了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精神面貌,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魅力更加直观、丰满。
材料三
随着美国 重返亚太 战略的实施,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持续给 一带一路 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蒙上了阴影。而全球经济正经历下行阶段,增长动力减弱,各种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受经济下行影响, 逆全球化 风潮涌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阻碍了全球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加重了全球经济运行负担。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任力等《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文化贸易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 一带一路 倡议面临的挑战,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这场翻译运动不仅仅让落后的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且让逐渐衰败的波斯、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最为重要的是,为一度沉沦但最终全面崛起的希腊、罗马文明奠定了复兴的基础。此外,翻译运动还使长期隔阂的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因为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翻译运动因此被称为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全球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

——摘编自李晓非、孙晓天《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阿拉伯翻译运动 ,提出一个探究主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源自材料;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