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71

一、单选题

1.

中国古代重视礼治。《周礼》把礼分为五大类: 吉礼 是有关祭祀之礼, 凶礼 是有关丧葬哀悼之礼, 军礼 是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礼仪, 宾礼 是四夷诸侯朝觐君王的礼仪, 嘉礼 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等方面的礼仪。此 五礼 (  )

A.规范人们的行为并维护社会的稳定B.主要针对王室日常生活而制定C.体现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优秀传统D.使得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确立

2.

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
①中央对地方实行严密控制        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
③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对抗与碰撞 ④北方民族对中原诸侯国构成威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3.

下图为从吐鲁番墓地中出土的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的户籍文书,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质户籍文书。文书正面详细记载了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五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其中财产情况主要登记了占有土地的多寡、肥瘠等,文书背面书写有《论语》的片段。该户籍文书的发现说明,魏晋时期(  )
①户籍记录纸质化得到普及 ②地方行政制度向边疆扩展
③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产生影响 ④土地成为缴纳赋税的主要依据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

秦汉以来,监察官分台谏两种,台指御史台,主要负责监察政府百官;谏指谏官,负责谏诤皇帝的过失,属于宰相属官,二者职责分明。宋朝以后,台官、谏官都须由皇帝亲擢,且台官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诤议的对象转变为百官。这反映出宋朝(  )

A.监察机构的职责混乱不清B.宰相权重的局面开始改变C.官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D.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5.

以下是关于明代督抚制度的材料,据此可知,明代督抚(  )

1421年,明成祖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巡抚之名由此而来。均因事因时而设,旋设旋撤

1430年,擢于谦等人为侍郎,巡抚山东、湖广等处,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

1436年初,靖远伯王骥以兵部尚书督师征麓川,始以总督军务入衔,带有都御史之职

1468年。两广盗贼多起,韩雍雨度被任命为总督,开府梧州,遂为定制,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①从监察官转变为地方行政官 ②由临时任命改为常驻久任
③对地方的管理职权日益增大 ④主要职责是镇压地方叛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

1863年,曾国藩派容闳赴美采购工作母机,而后用于生产枪炮、机车、农机等;1872年,侨商陈启沅携资归国,引进国外机器缫丝新理念,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79年,左宗棠从德国购买全套设备,兴建兰州机器织呢局;1897年,汉冶萍公司聘请德国技师担任总工程师,用西法采煤。上述做法(  )
①对西方技术的引进方式多样 ②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独立发展
③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④推动了中国近代机器制造业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7.

1901年,变法上逾刚刚颁布,两广总督就奏请废八股,改试策论。此后,袁世凯等一批封疆重臣多次提出 变通科举 ,结果都未得到政府响应。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借日俄战争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再次联名奏请 立停科举 。并提出 科举妨误人才……故欲补救时艰……必自先停科举始。 清政府最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表明,废除科举(  )

A.是朝野上下的普遍共识B.是清政府迫于形势的举措C.起因于日俄战争的爆发D.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8.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东西文明互有短长………两种文明,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不足以度此危崖,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 其主张(  )
①反映出李大钊的思想认识随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②体现出一战促使部分国人开始对西方文明进行反思
③肯定十月革命,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④实质上是对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的否定与背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随着东北、华北等地的解放,解放区的范围不断扩大。1948—1950年,中共中央先后设立六大行政区,以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关于六大行政区的设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基于解放战争战局的变化而设立 ②利于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③为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④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接受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的建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863计划的组织实施(  )

A.取得 两弹一星 等重大科技成果B.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C.促进了 四个现代化 目标的提出D.培养了李四光等一批优秀科研人才

11.

12世纪,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城市居民为了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需要具备计算、会计、商业、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富裕贵族和工商业者捐款的帮助下,西欧城市中出现了第一批大学,如意大利的波伦法律学校、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开设科目除神学外还有法律、医学、经济、文学和自然科学等。据此可知,西欧大学的创办有赖于(  )
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
③市民文化教育的需求 ④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近代官吏任用制度。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僚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  )
①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②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③促使日本教育布局更为合理 ④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的色彩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3.

为下图提炼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美国对世界主导地位的丧失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D.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影响

14.

以下是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部分会议及相关决议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组织一贯致力于(  )

1961年第一次会议

消除世界经济不平衡状态,废除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

1964年第二次会议

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国际秩序

1970年第三次会议

加强和统一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

1973年第四次会议

通过经济宣言,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1979年第六次会议

呼吁展开新的一轮促进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全球性谈判

A.谋求成员国的发展B.成立区域经济集团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D.挑战传统殖民体系

15.

有学者指出: 从国际关系的理论和战后的实践来看,雅尔塔体系是近代以来最能经受实践考验的一个国际体系。 这是由于雅尔塔体系(  )
①抑制强权政治,维护了世界公平和公正
②确立民族自决原则,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
③提倡和平合作,建立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④确定大国一致原则,完善了集体安全体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材料阅读

16.

尊老养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2分)
材料一
大夫以上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袅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伍)九十五以上者,米月一石 公士、公士妻及□□行年七十以上……有罪当刑者,皆完(不加肉刑)之。 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袅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七十五,皆受仗(鸠杖)。 (注: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均为爵位名称,其等级依次变低)

——节选自张家山汉墓出土竹简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 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给米粟以为糜粥)” 年八十,复二算(免除其家二人的算赋)。九十,复甲卒(免除其子兵役)” 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孝者,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鳏、寡、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年八十以上,米人三石。

——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1)辨析以上史料,据此概括汉代养老制度的特点。(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推行养老制度的原因。(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7.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9分)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如果)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那就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 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创造地应用于中国这样的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动员广大农民投身革命,使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和主要团结力量。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任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个实例,阐述中国共产党围绕该认识进行的实践探索。(9分)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

历史发展观。(12分)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非各自独立,它们互为条件,纵向制约着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总序

阅读材料,从人类历史发展横纵向关系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16—20世纪初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史事,对观点进行论述。(12分)
要求:观点正确,横向、纵向至少各选择两个史事,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东交民巷。(12分)
元明清时期把今东交民巷称作 江米巷 ,是供少数民族来京人员和外国使臣临时居住的场所。

时期

内容

1842

在东江米巷居留的外国人擅自改巷名为侨民巷;国人则将音转,称东交民巷

18601886

英、法、德、美、意、奥、比、荷、日等列强相继在街区内建使馆。1863年,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东交民巷附近,英国人赫德任总税务司

1901

各国纷纷扩展使馆,并均附带建有兵营,设有守卫队和巡捕局,宣称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此后,英、美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开设银行、邮局、教堂、医院等场所

1919

青年学生队伍到东交民巷游行,抗议受阻,学生群情激愤,沿长安街高呼口号直奔曹汝霖住宅

1925

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北京学生游行队伍进入使馆界,高呼收回租界等口号

1949

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入城部队途经东交民巷,北平人民庆祝耻辱得雪

19501959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收回外国兵营及征用其地上建筑物。之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不再是国中之国,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宣告结束。

20世纪80年代

适应城建需要,巷内修整改建,整条街的风貌发生极大变化

2001

国务院公布东交民巷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摘编自王之鸿《东交民巷》

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东交民巷的项目式学习,整理出了以上材料。目前,他们想要通过举办东交民巷橱窗展的形式,进行最后的成果交流与展示。请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帮他们完成以下内容:
(1)提炼展览主题。(2分)
(2)如果将展览设计为三个展块,写出每个展块的分主题并列出选用史实的序号。任选一个展块,为其撰写解说词。(8分)
(3)为橱窗展览撰写结语。(2分)

20.

中非交往源远流长。(10分)
材料一
约从11世纪起,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东非僧祗城邦国(又称层檀国,今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开始与中国交往。《宋史》中记载了层檀国派使者持国书来华,宋神宗授予他 保顺郎将 封号。中国船舶经由南中国海、红海可抵达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使者前往东非马达加斯加岛考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到非洲,访问了东非的摩加迪沙等地,其足迹达到南纬九度。这时期,中国输往非洲的商品中,瓷器取代丝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商品,非洲则主要将香料、象牙等输往中国。考古学家在北非、东非沿海以及赞比亚(非洲中南部内陆国)等地发现宋元陶瓷器的遗址。元代地理学家曾编绘非洲地图,将非洲画成倒三角形,画出了非洲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尖端向着大洋。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

材料二

非洲国家与中国交往事件(部分)

1955

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期间会见埃及等非洲多国代表

1956

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1958

中国首次提出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原则

1961

中国与加纳签订经贸协定,派遣农技专家去加纳进行种植活动,并向遭受水灾的索马里提供救济款和国产药品

1963

中国派出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

1965

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总计达到19

1971

26届联大关于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中,非洲26国投赞成票

19701976

中国工程队援助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中国与非洲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背景因素。(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的影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