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年级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27

一、单选题

1.

先秦文献中, 圣王 的说法频繁出现,并形成一般强大的思潮。据统计,《墨子》中 圣王 出现122次,《荀子》中 圣王 出现39次,《管子》中 圣王 出现46次,《韩非子》中 圣王 出现8次。这种思潮(  )

A.表明诸子思想逐渐实现合流B.契合了重建社会秩序的需求C.反映了专制王权强化的趋势D.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2.

秦朝文书的传递主要有 以次传 以邮行 两种方法。 以次传 是在政府中按郡、县、道的次序逐级下发,不得延误; 以邮行 是通过政府设立的邮舍逐程送达。负责传递文书的多为御史属下的卒人, 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 则不准参与递送文书。由此可知,秦朝(  )

A.交通运输系统发达B.地方监察体系健全C.官僚政治日益成熟D.注重政府工作效率

3.

隋朝,册立归附的东突厥染干为 意利珍豆启民可汗 ,启民可汗以藩属自居。唐太宗时期,不再册立东突厥首领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普通部众则是唐朝治下的臣民。这一调整意在(  )

A.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管控B.扩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响C.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规范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

4.

宋代, 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 度今有四十万缗 。经商航海的建康巨商杨二郎, 数贩南海,往来十有余年,累赀千万 。这反映出宋代(  )

A.南北民间贸易活跃B.海上丝路贸易繁荣C.经济重心移至南方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5.

表1所示为明代中后期乡里调解文书分类情况(部分)这说明当时的乡里调解(  )

表1

土地纠纷

重复买卖

5

买卖山地

1

侵越坟地

1

主佃纠纷

佃不应主役

1

仆不应主役

1

背主逃走

1

租佃纠纷

租银纠纷

1

盗窃纠纷

盗砍林木

5

盗窃墓葬

1

盗窃祭谷

1

A.广泛应用到民众的日常生活B.消除了民间的社会矛盾纠纷C.有利于扩大地方的行政权力D.强化了基层组织的政治权威

6.

1903年1月,湖北留日同乡会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湖北学生界》。有人对其评价: 一篇一章,一行一句,无不补国人公德之缺点,启世界民族之思想,科学益其智识,理论开其精神,事实助其感情,文词增其美德,实足养成中国将来之国民。 由此可见,该刊物创办的主要意图是(  )

A.揭露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唤醒国民实现救亡图存C.培育留学生的爱国精神D.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7.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主张暂时保留 三三制 。到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指出, 建立联合政府的口号还是要提,但 三三制 就不必提了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新民主主义政策改变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8.

1963年,印尼发起并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克服巨大阻力,派代表团参加。周恩来总理在贺电中说: 新兴力量运动会的召开,标志着新兴国家的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对国家体育事务的操纵和垄断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胜利。 由此可推知,中国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  )

A.加强了与亚非拉国家的团结B.全方位突破了美国的封锁C.直接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D.旨在改善周边的政治局势

9.

下图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产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A.国家政策激发经济活力B.国内产业结构日益完善C.城市经济改革曲折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0.

在中世纪西欧,各庄园领主和佃农们共同组成村民会议,商讨公共事宜。例如,1425年,在莱斯特郡的一个包含3个庄园的村庄,村民会议规定: 共用地使用须协商一致,要经过3位领主和整个村庄的一致同意。 这种做法(  )

A.深受古代雅典政治的影响B.保证了村民获得广泛权利C.体现了庄园自给自足特点D.有利于增强决策的权威性

11.

15世纪,意大利很多城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摒弃了对《圣经》的研读,新开设了读写、算术、逻辑学、哲学以及体育等课程。另外,为了适应城市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有些地方还开设了商科等课程。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变革B.教育开始呈现世俗化的趋势C.教育已摆脱宗教的束缚D.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12.

1750年,法国东部的一位总督对他的继任者说: 这个地方的贵族非常贫穷。同他们过去的境遇相比,他们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一位法国贵族成员在1755年不禁感叹: 贵族每天都在破产、消亡,第三等级却占有越来越多的财富。 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早期殖民活动迟滞了法国发展B.经济发展引起法国社会结构变化C.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加快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13.

表2所示是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的占比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德国(  )

表2

类型

1882

1907

农业劳动力

42%

35%

工业劳动力

39%

42%

服务业劳动力

19%

23%

A.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B.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缓慢D.国家经济竞争实力增强

14.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有占比为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经济建设的国内外环境恶劣B.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C.经济发展政策调整成果显著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5.

表3所示为小楚同学在学习探究时引用的历史事件。据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表3

时间

事件

1989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1993

欧洲联盟成立

1995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

1999

二十国集团成立

200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国际治理机制的发展C.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D.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6.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 贤良方正 。二是由地方官以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为标准,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搏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上述状况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的原因。(7分)

17.

【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 救治农村 调节农村金融 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 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遂日形蓬勃矣。 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年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近代国际法虽然确立了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等原则,然而 非文明与半文明 的殖民地附属国却无法享受这些原则的保护。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近代国际法确立起保护关系、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常大毅《从法的性质看国际的本质》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世界法律 ,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订立了大量国际法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 公平、合理、互利 为原则,并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国际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谢晓庆《论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作用。(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现代世界航天科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所示为现代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若干史实。

表4

时间

史实

20世纪40年代

德国为轰炸英国制造出V2火箭。德国战败后,其火箭技术成为美苏航天技术的直接来源

20世纪50年代

苏联于1957年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美国为扭转太空竞赛的不利局面,制定了阿波罗计划,决心登上月球

20世纪60年代

苏联于1963年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将加加林送入太空。美国则于1969年成功登月,阿波罗计划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卫星被用于军事侦查、气象探测和通讯等方面。法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20世纪7080年代

美苏竞争激烈,苏联大力发展空间站,美国则发展航天飞机,客观上为太空科学实验的进行提供了条件。美国一些航天技术逐渐普及为民用。日本和中国也发射了自己的卫星

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大大减少。美国的商用、民用航天技术则继续发展

21世纪初

各国对航天事业都比较关注,并开展国际合作,建成国际空间站。中国实现载人航天,并在空间站和探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航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