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8

一、单选题

1.

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 下其议 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削弱了皇权B.降低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相权D.有利于合理决策

2.

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 文官 ,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实现了(  )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C.促进了决策及执行权合一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

3.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法律文件具有以上特征的的是(  )

A.《法国民法典》B.《大宪章》C.《1787年宪法》D.《权利法案》

4.

《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约开商埠的模式。1898年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针对美方提出增开商埠要求,清政府主张自行开放,不写入商约,仅以彼此互换照会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增强C.美国资本输出的强烈需求D.清政府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5.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 苏币 。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 苏币 发行旨在(  )

A.维护银元为法定货币地位B.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D.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6.

某份文书记载: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 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 此文书最可能属于(  )

A.秦汉的刑律B.隋唐的律令C.宋元的税法D.明清的乡约

7.

下表是清代湖北部分地区农产品种植情况。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

地区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棉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注重专业化B.农产品生产出现商品化C.粮食产量高D.南北农业格局趋向均衡

8.

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说明(  )

A.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B.新技术推动经济和生活方式变革C.电子计算机时代到来了D.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的使用

9.

《管子·立政》中提道: 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这一言论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B.劳动的实践意义C.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D.富国强兵的追求

10.

唐朝中后期, 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 。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一现象表明此时期(  )

A.国家调控物价能力高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C.唐朝商业贸易的发展D.借贷关系已经普遍化

11.

下表所示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可知,当时(  )

年份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私人购买外国证券

政府对外贷款和其他资本流出

1961

2653

762

1928

1963

3483

1105

2204

1965

5011

759

2463

1967

4805

1308

3638

1969

5960

1549

3489

A.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B.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危机D.美国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12.

明代,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各项条件,即 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 。据此推断,他认为,古代可以建都的是(  )

A.①北京B.②西安C.③洛阳D.④南京

13.

秦汉和隋唐时期,立国的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 头枕三河、面向西北 的立国态势;中唐至宋,立国态势逐渐转变为 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这一转折(  )

A.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B.基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C.导致了中国政治重心南移D.推动了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14.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 郡当西域空道,案 置九所……”的记录。这有利于(  )

A.古代官方的行政机构的加强B.国家政令统一C.古代地方的基层治理的强化D.丝绸之路开辟

15.

1918年至1920年,大流感席卷全球,期间美国死于流感的人数约为67.5万人。关于大流感的起源,美国媒体众说纷纭,有 西班牙流感说 俄国流感 德国流感说 中国流感说 。据此推断,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参加一战引发了疫情传播B.媒体掩盖了疫情传播真相C.意识形态左右了疫情报道D.国家应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修律

材料
1902年,清政府颁布修律上谕: 现在通商交涉,事 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现行的一切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 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俟修完呈览,候旨 行。 此后十年,沈家本翻译西方法律,改革旧律,制定新律。修律过程中,出现了礼法之争(部分内容见下表)。

修律过程

法理派

礼教派

《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

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

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

《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受抨击后修正

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

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

《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

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

——摘编自《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法治与教化》

(1)礼法之争的实质是什么?请说明理由。(4分)
(2)概括《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乡里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单位,但却在乡村公业事务治理中居于主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它们秉承官府的政令,负责乡民的教化、户籍、赋税、力役、缉盗等事宜,还代表乡民与官府交涉有关事情。乡里保甲组织还有以礼俗乡约教化民众的职能。唐至明清,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

——摘编自薛冰等《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等

材料二
县是地方基本治理单位,封建王朝对百姓的控制主要通过县级政权展开,所谓 六部之事系于一人 。劝农桑被历代王朝列为县级政权的 百政之首 ,不少县官在劝农桑方面尽职尽力。各类民、刑案件必须先赴县衙投诉,县衙不能无故拒绝受理。县级政权还负责捕盗和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守卫本土。历代统治者还把县级学校当作县政和基层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说明乡里自治与县的治理的区别和联系。(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三者的关系。(3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的传播

材料一
材料二
克伦德特(荷兰城市)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项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种植面积2.8公顷。

——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
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

1693

1710

1740

1781

1791

816

758

680

476

475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四
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摘编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五
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爱尔兰人靠种植马铃薯度过荒年。自此爱尔兰开始栽培单一种类的马铃薯,成为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845年开始,马铃薯晚疫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导致爱尔兰1/3的马铃薯作物丧失殆尽。次年,爱尔兰大饥荒爆发,此后十年,人口减少了162万人。

——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马铃薯的传播历程。(2分)
(2)根据材料二至材料五,围绕着 马铃薯的传播 得出一个结论并说明理由。(要求:结论明确并多角度涵盖材料信息)(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 马铃薯的传播 的影响。(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录

子目

关键词摘编

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的产生

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

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

城市的产生

功能、布局、典型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

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

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交通、贫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