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佛山市七校联考高二第二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44

一、单选题

1.

儒家思想认为,礼乐是对人类感情的彰显和节制,是合乎人的性情的。墨子则认为,礼乐制度会给老百姓带来物质上的不足。这本质上反映出两者(  )

A.学术主张的对立B.阶级立场的差异C.人性观念的冲突D.生活态度的差异

2.

明清之际,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儒家学说的深入调查研究,耶稣会传教士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承认孔孟学说的精辟通达,从而改变旧有的罗马式传教方式,采用了独特的传教方式—— 利玛窦规矩 ,即尊重中国风俗,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经典相附会。这一变化(  )

A.加速了儒家经典的外传步伐B.受到了中国士阶层的普遍欢迎C.消除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D.增强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效果

3.

古埃及实际上是一个农业国,处在大海和沙漠的包围之中。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古埃及人迫切地渴望着绿色,渴望着绿洲与水源,因此就有了初始的对植物的崇拜情结。这说明古埃及人对植物的崇拜(  )

A.是地理与人文环境的产物B.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C.推动了古埃及社会的发展D.促使宗教思想逐渐成熟

4.

根据中世纪法兰克王国的《撒利法典》规定,一个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的取得,并不是从其出生时开始的,而是从其父对其有了养育行为后才开始的,就是说,没有经过父亲养育的婴儿不受法律保护。这种规定与日耳曼人原有的风俗习惯有关,日耳曼人生活动荡,很早就存在着弃婴的习惯。这说明《撒利法典》(  )

A.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B.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C.忽视公民权利的保障D.捍卫人人平等的原则

5.

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但是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帝国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帝国政治制度的骨架。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西方化趋势日益严重B.侧重于政治制度创新C.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D.抛弃了自身固有传统

6.

有学者指出,古代菲律宾使用过一种名为 巴伊巴音 的文字,和东南亚多种文字一样,是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的;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的口头文本,把安南(今越南)变成了十车王的阿耶陀国(中印度古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B.古印度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C.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D.古印度文明推动东南亚的人口迁移

7.

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7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B.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C.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

8.

据统计,两汉之际,汉族人口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以及湖北、安徹和江苏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汉族人口占比逐步减少,而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则相应增长。公元280—464年,长江以南的汉族人口增长超过5倍。汉族人口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屯田制度的推行B.社会动乱的影响C.经济重心的转移D.封建朝廷的倡导

9.

表1为1860—1909年移民到世界各地的中国(成年)女性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  )

目的地

18601869

18701879

18801899

18901899

19001909

印尼

34

18

181

火奴鲁鲁

97

92

132

1422

180

澳大利亚

31

48

35

3

美国

3434

2465

1600

1059

288

马六甲、新加坡、和槟城

397

11602

31318

54752

23686

拉丁美洲

1430

49

120

毛里求斯

4

61

182

日本

1

46

A.移民浪潮加速人文地理格局的调整B.海外移民活动得到晚清政府大力支持C.中国女性移民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D.传统伦理观念制约成年女性外迁步伐

10.

1940年,陕甘宁边区在绥远等地安排灾民兴修道路和水利工程,支出5万多元,教济了灾民3000多人;在农村则给难民无偿分配荒地并帮助其解决农具、籽种。这些举措(  )

A.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配合了根据地的土地改革C.表明以工代赈是救济灾民主要手段D.维护了根据地社会的稳定

11.

图1所示是清朝乾隆时期内务府承制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 与西方计时的 有机结合起来。该更钟体现了(  )

图1

A.向西方学习 的流行B.西学东渐改变了国人儒学观念C.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D.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12.

《商品帝国》一书中,作者举例谈道,仅番薯这样一种作物,在传入中国后就使得承载的人口大幅增长,还让农村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参与到培育蚕丝、采摘茶叶、种植糖料作物之中,生产中国明朝后期和清代用来出口的商品。这说明该时期(  )

A.列强通过丝路贸易掠夺中国B.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D.世界市场的拓展影响明清对外贸易

13.

1926年,英国《礼仪之书》对茶桌礼仪有如下记述: 女主可能在众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知,英国茶文化(  )

A.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B.融入了本土礼仪文化C.体现了妇女地位提高D.风靡于英国上层社会

14.

表2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表2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C.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15.

德意志海德堡的作家约瑟夫.格雷斯于1807年出版了《德意志民丛书》,勃伦塔和阿尼姆于1808年出版了民间抒情诗(少年的魔笛),他们都力图从文学方面揭示德意志历史的意义。正如施泰因所说,这些作品 主要燃起了后来赶走法国的那种德意志火焰 。据此可知(  )

A.启蒙思想推动德国国家政权构建B.拿破仑战争对德国产生双重影响C.德意志借助文学宣扬民主精神D.德国学者引领了出版行业的升级

16.

新加坡法院的调解最早由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杨邦孝引,他将西方的调解方式与亚洲文化融为一体,鼓励当事庭外和解。此后,新加坡的调解经历了从法院鼓励到社会广泛接受的过程,新加坡也逐步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纠纷解决中心。新加坡的调解机制体现的儒家精神是(  )

A.社会为先B.以和为贵C.勤奋节俭D.经世济民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 大陆东南亚 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

——摘编自杨勇《汉代中国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

材料二
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 重振已坠之国威 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 宾服 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5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产生的影响。(5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所谓的早期维新思想,大体是指1894年以前的维新思想,它的发展以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中法战争以前,它虽然与洋务思想存在某些歧异,但附属和依存于洋务思想;中法战争以后,它作为洋务思想的对立面而逐渐分离出来,表现出了更多的资本主义倾向……19世纪80年代,中外交往走向频繁,不少(薛福成等)获得了留学或出使西方国家的机会,增加了对西方社会的切身体验。中法战争已经表明洋务措施不能使中国自强的事实,早期维新思想家转而要求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形式,君民共主被提上日程,成为当时维新思想家宣传鼓吹的重点。 以商为战 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对 西学为用 思想的一种补充,这种思想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侵入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剑杰《论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分离》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儒家的思想专制是造成中国思想僵化和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文化的传播进入国民性中,尤其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教和被偶像化的孔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事实上,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在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同时,还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如陈独秀在与吴虞、常乃德等的通信中,反复阐述批儒的理由和意图: 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 还有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受到广泛传颂的文学作品无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彻底西化 这种抉择推动了中国传统框架的突破,有利于传统文化惰性思想的消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

——摘编自秦晓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分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8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5世纪到19世纪初,大规模迁往美洲的是非洲黑人,迁往美洲的黑奴隶有1亿多,但真正抵达美洲的,只有20000多万。当时,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 口规模并不大。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是世界人口迁移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人口国际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1901—1913年,欧洲国家平均每年外迁的 口超过150万,比19世纪中叶的年平均数30万多了4倍以上。

——摘编自【荷】韦瑟林《欧洲殖民帝国(1815—1919)》

材料三
1975年,中东引进外籍工作员的数量达到2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进一步增加到600万,1982年达到最高峰650多万,1987年下降到500万左右。

——摘编自葛剑雄《全球侨民》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5—19世纪与19—20世纪上半叶世界 口迁移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引发近现代世界 口迁移的共同因素。(6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世纪起,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亚洲和拉丁美洲。西方文化在这些土地上开始占据重要、甚至主流地位。但是,亚洲和拉美的民族文化并未因遭遇殖民而消散,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亚洲的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的差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却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譬如新加坡社会融合儒学文化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的新文化。在拉丁美洲,几百年间,原生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巨翅老》就展示了这种欧洲殖民文化与拉美文化尴尬的混杂状态,但这种融合最终形成了追求相互沟通与理解、多元共存、博采众长的新拉美文化。

——摘编自范景兰、侯宣辰《后殖民批评视域下<巨翅老>的文化意蘊解读》等

近代以来,亚洲和拉丁美洲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侵略,外来文化和不同区域的本土文化长期并存、结合、发展。请根据材料,结合近现代亚洲及拉丁美洲某一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