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青海省百所名校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必修三册+选修一三四)【人教版】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青海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7 浏览数:286

一、单选题

1.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 狐偃言于晋侯曰: 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 ”于是,晋文公派出军队,护送因太叔叛乱而出逃的周襄王回到王城。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宗法制度骤然瓦解B.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变化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加强D.礼乐制度已经不复存在

2.

汉代文学家班固在《东都赋》中记载,汉明帝时举行盛大典礼款待来朝的四夷使者,并在表演本土乐舞的过程中,演奏四夷乐舞,即 四夷间奏,德广所及,伶侏兜离,罔不具集 。由此可知,当时(  )

A.异域乐舞文化逐渐本土化B.汉赋专于描写政治生活C.文人热衷于颂扬王朝国运D.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加深

3.

下图所示是唐代进士出身的官员品第及人数情况。据图中现象判断,唐代(  )

A.世家大族已经消失B.政治腐败得以解决C.官僚制度较为成熟D.选官制度十分完善

4.

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  )

地名

经济状况

罗店镇

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

安亭镇

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

七宝镇

大熟所种,花居大半,豆次之,种稻者十不得一

南翔镇

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

A.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商品化B.阻碍了区域间的商业联系C.彻底改变了市镇经济结构D.均源于新生产方式的发展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州商会称: 商人对官长劝令如有非礼之抵抗,我商会非特不当助彼,且应极力劝导,以息争端。然果遇捐项重叠,力有难支,则商会断不能漠然坐视也。 从中可看出(  )

A.官商勾结滞缓中国近代化B.商人群体需要政府保护C.专制统治不利于商业发展D.政局动荡影响商业活动

6.

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 革命 改良 之争因辛亥革命而告终。国民党的 国民革命 ,共产党的 阶级革命 与青年党的 全民革命 几乎同时发起,竞相高举 革命 大旗,且均以 革命党 自居。这一现象表明(  )

A.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B.革命话语为广大民众认同C.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D.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7.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 ,一些旧歌谣、旧戏、旧民间文学等被改造成 新的娱乐 ,如秧歌剧《捉汉奸》,演出后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由此可见,当时的这一活动(  )

A.对传统文艺形式作了全面改动B.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和时代特征C.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素质D.旨在传承和革新根据地的文化

8.

1954年4月初,商业部提出:在初级市场中,国营商业与合作社商业除对必须加强采购的农产品应继续加强管理外,对次要的土产与次要的出口物资应适当放宽管理,并可组织公私联购下乡采购,召开初级市场的小型物资交流会,吸收小商小贩参加。此举的出发点是(  )

A.迎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B.优化调整商品市场的结构C.纠正商业改造过急的弊端D.配合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

9.

亚里士多德指出: 起初,任何人如果发明了一种为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技艺,他将受到尊敬是很自然的,但这决不只是因为他的发明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而是因为他被认为比其他的人聪明、优秀。因此,后者比前者更富有智慧,因为科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实用。 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  )

A.否定科学发明的实用性B.倡导超越功利的科学精神C.激励人自身的不断完善D.主张科学与人文相互分离

10.

下表所示为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就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方式所提出的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体现了(  )

方案一小州主张

方案二麦迪逊主张

最终方案

由参议院来任命法官

由总统来任命法官

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这两个机构都参与任命

A.妥协是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B.最高法院是联邦政府权力的中心C.选举是近代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D.三权分立是1787年宪法的原则

11.

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经济建设的国内外环境恶劣

12.

20世纪60年代,那些游离于美苏两大集团之外,新获得独立和解放的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发起不结盟运动,建立七十七国集团等形式,在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追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重要作用是(  )

A.促成了多极格局的形成B.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分化C.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D.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二、材料阅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法国通过降低税率来取代沿袭自第一帝国的最新进口禁令,与这种做法相呼应的是法英之间首次开展的贸易自由化的尝试,即1786年签署《伊登一雷纳瓦尔条约》,不过该条约因法国大革命而终止。1860年1月与英国缔结的商业条约是法国实行长期深度保护主义政策时期的短暂异常现象。这场 海关政变 对于反对这场政变的人而言,建立了自由贸易,是 我们所有罪恶的起因 。1850—1870年,法国出口额翻了三番,进口额增长了4倍。这种突飞猛进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实现的,而不是对英国的追赶。1860年商业条约的签署并非出于奉承英国的缘故,它起源于法国的自由贸易构想。但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大陆封锁令和第三共和国充满敌意的保护主义主导着19世纪法国的经济。

——摘编自【法】帕特里克·布琼主编《法兰西世界史》

材料二
1951年5月,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实施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关税法则。1982年共调整了149个税号的关税税率,主要目的是降低国内不能生产或者生产不足的原材料以及祝器、仪表等零部件的关税税率,同时提高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国内已具备生产条件的机器设备的关税税率。1985年通过第二部关税税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关税条例》,以国际通用的《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为基础,降低了1151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税率。对我国资源有限,不能有效供应国内生产的原材料,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税率。到1992年,我国关税的算术平均税率仍然高达47.2%。

——摘编自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年法国 海关政变 出现的背景,并对其作出评析。(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新中国成立到1992年我国关税政策变迁的特点及其意义。(13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民族文化与历史之生命与精神,皆由其民族所处特殊之环境、所遭特殊之问题、所用特殊之努力、所得特殊之成绩,而成一种特殊之机构。一民族所自有之政治制度,亦包融于其民族之全部文化机构中而自有其历史性。所谓 历史性 者,正谓其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问题则依地域、人事种种实际情况而各异。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中国古代史或近代史知识,对上述材料中的某一视角或整体予以论述。(要求:视角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元代立有专门的户籍,即匠籍,匠户世代为官府役作,近于工奴。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命工部, 凡在京工匠赴工者,月给薪米盐蔬,休工者停给,听其营生勿拘。时在京工匠凡五千余人,皆便之 。洪武十九年(1386年),诏工部量地理远近,规定工匠赴京赴役班次,编写簿籍,找制勘合(合同文书)以付工匠,到服役期,工匠携带勘合到工部听候调拨服役。政府则躅免工匠家中其他杂役,以为补偿。洪武二十年(1387年),诏 先分各色所业,而验在京诸司役作之繁简,更定其班次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订定每三年或二年轮班到京应役的工匠为二十三万二千零八十九名,由工部管辖。到此,诸色匠户又进一步分为轮班匠户,住坐匠户和存留匠户。工匠在官府劳作,其产品主要是为宫廷、军队和官府制造的,不参与市场流通。轮班匠包括六十二行匠人,细分为一百八十八种行业。

——摘编自晃中辰等主编《改革声中坍塌的帝国》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工匠制度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工匠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4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指出 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明朗化了 ;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应该 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 。1942年3月21日,中美签订协定,美国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6月2日,中美签订《抵抗侵略互助协定》,规定在战争期间中美相互供给用于防卫目的的兵力、物资和情报。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军火和其他物资,中国为在华的美国空军提供了机场和各种后勤支援;英国也答应给中国5000万英镑贷款。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后中美英三国关系的走向及成因。(9分)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李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任教,创办了考古学陈列室。1926年,李济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李济因此而获得 中国考古第一人 之誉。1928—1937年,李济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李济坚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为立论依据,并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根据可定量的有形物品为基础。1948年,李济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 史语所 )迁往台湾。随后,他创办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亲自培养出了如张光直、李亦园、许倬云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考古和历史学者。李济还致力于考古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定工作。1979年,李济病逝,生前发表考古学著作约150种,如《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风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

——摘编自林坚《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从人类学改行的考古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李济在考古领域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李济的考古贡献中总结出考古研究的重要原则。(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