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11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6000年的安徽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 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该遗址发掘出土玉器、边角料和玉料等1100余件、石器500余件,玉石器技术有切割、打磨、镂雕、钻孔、抛光等,其中玉龙(见下图)被称为 中华第一龙 。这些玉石器(  )

凌家滩文化玉龙图

A.代表了世界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B.反映出不同区域文明的密切交流C.标志着国家初始形态的基本具备D.为研究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

2.

齐国多滨海之盐碱地,于是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管仲改革期间,曾设六个工商之乡。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据此可知(  )

A.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国家统一B.诸侯国通过改革完成了社会转型C.地理环境影响国家政策制定D.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3.

有学者认为: 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4.

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和程颐都竭力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士人的理想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然后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国家。这表明,北宋(  )

A.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B.实现了士大夫与帝王的平等C.注重发挥学术文化作用D.国家选拔官员强调公平竞争

5.

乾隆时期关于西藏问题的谕令

时间

内容

乾隆十五年(1750)

平定西藏郡王叛乱后,废除郡王制,乾隆谕令:凡卫藏事务,皆命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裁决。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在第一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成都将军、驻藏办事副都统鄂辉等,妥办定边事宜,订立章程。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在第二次击败廓尔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谕令:至驻藏大臣二员,向俱驻劄前藏,于后藏事务鞭莫及。嗣后应分驻一员,以资弹压。

这些谕令,反映出(  )

A.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效果B.清前期经略边疆的举措维护了国家统一C.朝廷派遣驻藏大臣的情况D.中央政府首次明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6.

孙中山考察俄国革命党组织时,发现其根本纲领与他提倡的 三民主义 大同小异,因此, 早就承认列宁是他的同志 。1923年,孙中山与列宁的代表越飞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两国在各行其主义的条件之下,共同合作。这表明,孙中山(  )

A.决心走 城市中心论 的道路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C.继续探求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D.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7.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行业

1912

1920

发展速度(1912=100)

平均增长率/%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

509564

1598074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

2616

6675

255.2

11.0

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1966

8316

423.0

198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361

746

206.6

10.9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1.9

水泥业

启新厂产量/

59405

109741

184.7

8.0

上表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  )

A.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B.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实现了行业和地区的均衡发展D.受到特殊的内外环境的影响

8.

1939年,党中央设立干部教育部负责全党的学习。1940年下发文件规定每年5月5日马克思生日为学习节。1941年,党中央作出决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党支部、过党的组织生活。同年,毛泽东提出中央政治局要以 掌握思想教育是我们第一等的业务 。由此可见,上述举措(  )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开始确立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地位D.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政治需要

9.

下图为1951~1954年河南省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国营商业在商品流转额中的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较大成效B.国民经济的恢复正在进行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D.全行业公私合营出现高潮

10.

中共二大宣言声明: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卢沟桥事变后,毛泽东指出: 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英法放弃了绥靖政策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美国以租借法案援华

11.

公元4世纪,由拜占庭输入中国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国的僧侣将养蚕丝织技术传入拜占庭,拜占庭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拜占庭的宗教景教于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可用以说明(  )

A.景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B.欧亚大陆农耕文明区域开始连接C.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情况D.拜占庭与唐朝存在领土接壤关系

12.

加尔文教派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神圣的,都是在光耀上帝。新教的牧师强调,财富的聚集只要来自勤奋劳动就是许可的,合法盈利的机会是上帝显示给其 选民 的应召机遇。新教主张 内在禁欲主义生活观 ,反对听任本能地追求生活享受。由此可见,新教改革运动(  )

A.抛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C.为文艺复兴奠定思想基础D.体现了人性与神性势不两立

13.

16世纪30~70年代,从伦敦港出口的呢绒占全国呢绒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17世纪中叶,从伦敦出口的谷物占全国谷物出口总量的40%。伦敦也是英国主要的进口贸易港,占全国进口贸易总量和总值的五分之四左右,伦敦还是英国国内贸易市场体系中的集散中心。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B.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4.

从1933年起,德、意等法西斯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向拉美各国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德国、意大利媒体声称: 拉丁美洲的7个国家在法西斯主义保护下日趋稳定 拉丁美洲人民已经感觉到,要想摆脱美国的统治,必须得到意大利与德国的支持 。这折射出拉美各国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干涉B.法西斯势力上台C.宗主国殖民统治D.政治经济的落后

15.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探究

时间

作者

论文名称

主要观点

1996

薛汉伟等

《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命运》

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善的,虽然十分重视市场机制,但在实践中把市场的存在同小农经济的存在相联系

2004

王世涛等

《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及启示》

斯大林没有把握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始终以解决革命问题的模式审视新经济政策

2005

郑异凡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领导层没有取得共识,理解的层次因人而异,谁执掌最高权力,谁的主张就得到拥护

据上表可知(  )

A.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B.历史认知需要适时加以总结C.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D.新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16.

21世纪初,瑞典首相皮尔松认为: 欧盟是我们可以发展起来制衡美国世界霸权的少数几个机构之一 ;德国总理施罗德表示: 我确信文明社会需要一个多极社会 ;法国外交部长福歇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欧美关系主要是多极化与单极化的问题。这可以佐证(  )

A.美国同欧洲关系日趋紧张B.欧盟挑战美国世界霸主地位C.全球治理新机制前途未卜D.国家利益影响世界秩序变革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93年6~9月,法国雅各宾派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已经没收的逃亡贵族的土地及王室、教会的土地,均分成小块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被地主贵族夺走的一切公地退还农村公社,如果农村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要求分配土地,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全部和无偿地废除封建义务,凡属领主在过去向农民所征收的一切地租应无代价地取消,与封建权利有关的一切文契,均应在三个月内全部销毁。对于无地的公民买地者予以一定优待,可以从被没收的逃亡贵族的土地中买得价值500利弗尔的土地,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一带,确实有不少贫农买到土地。

——摘编自夏洪亮《论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得与失》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材料一、二、三所反映土地政策的影响并说明由此得到的启示。(13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国家产生之际,由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家长制家庭没有像雅典那样分化为个体家庭,氏族部落内部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贫富差别,但是阶级分化并不十分明显。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动因主要不是由于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而是部落之间的征服战争。部落战争的结果是征服者把被征服者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从而使属于不同部落的人们组成了新的结构,于是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长制家庭便具有了地域的性质。在古代中国,家长制家族组织却与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家长制家族组织不仅没有因为国家的产生而消亡,相反在国家产生以后得到强化,原有的家庭结构生长成为政治结构的补充部分,成为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

——摘编自陈恩林《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

材料二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市民阶级。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举起人文主义旗帜,把斗争矛头直指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运动对罗马天主教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进攻,促进了民族意识的成长,他们关注、效忠与认同自己所在的民族和国家。16—17世纪,西欧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形成了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新的政治认同,民族语言迅速传播与使用,文化教育也有了发展。由此,整个民众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大大增强。随着王朝国家的建立,启蒙思想家指出专制君主阻碍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资产阶级高举起反封建的旗帜,打倒了王权,确立起人民主权作为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体。从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所组成,相反,而是由全体公民结成的统一的共同体。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和西欧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不同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依据社会学的说法,认为城市是个巨大的居住密集的聚落,强调城市永远是个 市场聚落 ,它拥有一个市场,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城外的居民及市民——基于既存的专业生产的基础——以交易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工业新产品或商品。城市是两种类型:庄宅与市场。他还区分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城市是一个 市场聚落 )、政治和行政意义上的城市(城市是个要塞或镇戍),以及要塞和市场合一的城市。他认为城市共同体具有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要具有下列特征:防御设施;市场;自己的法庭以及——至少部分的——自己的法律;团体的性格及与此相关的特性;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这点包括官方的行政,在其任命下,市民得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市政。他认为中国城市缺乏这样一个 共同体 ,由此推论出中国古代是没有城市的。

——摘编自陈伟《城市与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论析》

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斯.韦伯的城市观,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观点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