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湖北省鄂东新领先协作体高二第二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02

一、单选题

1.

唐开元年间,朝廷所需丝织品多取自河南、河北,当时河南的丝织业水平首屈一指,其次为河北,淮南、江南的丝织品难以与之匹敌。到了唐后期,朝廷所需丝织品转而取自淮、浙等地。这种转变源于(  )

A.长途贩运得到发展B.中央政府实力萎缩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2.

北宋张载任官时,以 不刑一人 为理想的治政标准。他常设酒食招待乡里的老人,询问其疾苦,并教导他们训诫子弟的方法;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他还常把乡长们召集到衙门, 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 。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C.强调了基层教化的作用D.利用乡约以净化民风民俗

3.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4.

中国古代的 多指成年男性,但清中期以后某些册籍中表示 的数量却出现了小数,如道光年间《保宁府志》载当地丁数实为 15232.6894664丁 ,又或者对 的统计使用 等粮食计量单位。下列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

A.户籍管理松弛散乱B.实物折算银两征税C.地主赋役转嫁佃农D.赋役变革摊丁入亩

5.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命提刑按察司佥事分巡郡县录囚,凡答罪者释之,杖者减半,重囚杖七十,有赃者免征。1368年朱元璋登基后,先后颁布《大诰》《大诰武臣》和量刑较重的《大明律》,并设置锦衣卫和诏狱,频施廷杖。这反映了(  )

A.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趋向缓和B.时代变化影响立法精神C.法律建设旨在整顿司法腐败D.社会治理水平逐步提高

6.

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材料体现了清政府(  )

A.传统宗藩关系的解体B.闭关自守的放弃C.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D.中央权力的下移

7.

读下图, 英雄 一词的高频亮相表明(  )

1830—1930年英雄一词在当年文献中的频次变化趋势图

A.国人对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现代国家的渴望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得到国人的普遍支持C.列强侵略使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D.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人对政治人物的关注

8.

《红色中华》是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下表1是该报刊发的部分决议和宣传报道的标题。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间

期号

类型

标题

1932323

15

决议

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对于植树问题的决议案

1934216

150

决议

拥护二苏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经济建设决议,增植树木,保护森林

1934412

174

宣传报道

十里长坡大埔区开始兴筑

1934419

177

宣传报道

会昌修坡一〇三〇座;会昌反动分子放火烧山,高排区烧去一百九十六块山林

表1

A.重视发展生产应对经济封锁B.注重信息公开落实生态治理C.加强舆论宣传稳固红色政权D.坚持贯彻落实土地革命方针

9.

1980年,中国共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建制镇的数量达到16702个。该现象可作为史料直接用于证明中国(  )

A.经济结构变化显著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D.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10.

表2反映了印度数字发明和传播的概况:

笈多帝国时期

古代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符号确立起来,印度数字首先被印度周邻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汲取。

大约公元五世纪

印度数字经由商人传至欧洲,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七世纪

随着阿拉伯势力崛起,印度数字始为西亚一些国家所接受。

七世纪末、八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学者逐渐采用并修改补充印度婆罗谜字体十位数字,后来这种阿拉伯人修改的印度数字又经由他们之手传入欧洲。

公元十二世纪

欧洲许多地区开始比较普遍地学习和运用印度数字。

表2

材料表明(  )

A.经济繁荣促进科技创新B.古代印度文明领先于世界C.文明传承助推社会转型D.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11.

下图最有可能呈现的是(  )
202404111519284197

A.农业起源地及其农作物外传B.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资本流动C.工业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换D.经济全球化下劳动力的转移

12.

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12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堞眼、嘹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A.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C.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13.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学者们,在鞭挞和诅咒人类的污浊时,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傲讽这个世界,并且毫不怀疑人类会有一个美好的 彼岸 。而到19世纪中期,一位法国作家却 如实地把自己看作一条蛆虫,坦率地承认自己恋着世界的腐恶 。这反映了欧洲(  )

A.文学创作内容发生变化B.工业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C.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D.革命斗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14.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 纸黄金 。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下图为截至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B.经济发展日益多极化C.多元货币体系已经确立D.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

二、材料阅读

15.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 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 服制 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 服妖 为一种 妖风 妖象 ,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 服妖 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 好胡 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 胡化 。唐代时出现 时世妆 一词,到明清两代 时尚 时髦 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 服妖 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服妖 现象出现的原因。(8分)

16.

【刑罚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墨、劓、髌、宫、大辟都是残害肢体的肉刑

《汉书·刑法志》

汉文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kūn chī剃去须发,鞭打身体代之。

《文献通考》

及隋唐以来,始制五刑,日笞、杖、徒、流、死。

材料二
宋朝刑罚体系基本沿袭唐制,在此基础上又新创折杖法以示宽刑。充军刑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是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刑罚,次于死刑而重于流刑。清朝法律将定型于隋唐并沿用至明的笞刑和杖刑进行了改革,即将笞刑与杖刑的刑具统一改为竹板并减少刑数。刑法的改良,起于清末的改订旧律。其时改笞杖为罚金,以工作代徒流。后来定《新刑律》,才分主刑为死刑(用绞,于狱中行之)、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种,从刑为没收、夺公权两种。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初刑罚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至清代刑罚的演变趋势,并加以评价。(8分)

17.

【近代国际移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出发,出国谋生。到19世纪70年代,6.3万中国人来到美国,其中多数人生活在 金山 ——加利福尼亚。这些早期出国者大多是契约华工或称苦力、 猪仔 。他们名义上是受雇到海外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来做工的,实际上大多数华工是被人用欺骗、诱拐、绑架的手段运往海外的,他们从事最繁重的工作并无人身自由。当时美国人克拉克的调查报告中说白种人不愿做的活就强迫华工去做。华人劳工不仅仅在美国西进运动的采矿业中付出了劳动,更为著名的是他们在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铁路中洒下的血与汗。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工作在高山峡谷、人迹罕至之地,很多人因劳累身亡。据老华侨说,华工前后参加筑路的有四五万人,因筑路而牺牲的不下万人。

——摘编自张晓路《西进路上的血泪与荣光》

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随着相当数量城外移民的进入和租界的建立,上海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域外的物质文明、风俗礼仪和精神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态度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英语开始被视为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官方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的建立,都透露出官方对外语教学的重视。而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翻译中介人员的需求也大大扩展,掌握外语的人可以充任买办,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这也推动了上海的英语学习热潮兴起。

——摘编自刘叶华《浅议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上海的使用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移民美国西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域外移民在上海的活动。(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伟大的共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亚里士多德曾说,动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 既是好劳力又是美味佳肴 。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驴、牛、马、骆驼之类的动力型动物,它们让人类获得了更大的肌肉力,使人类不仅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而且可以运输更多货物,或更快速地移动,人类世界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剑桥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士莱恩·费根的《伟大的共存:改变人类历史的8个动物伙伴》(狗、山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讲述的就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经历的这段历史。在费根看来,人类不仅改变了动物,动物同时也改变了人类。
请以 动物与人类发展史 为主题,任选一种或两种动物,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动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