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北京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12

一、单选题

1.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以及七百多座墓葬所组成的墓葬群(见下表)。此考古发现(  )

A.是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B.印证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的特征D.反映了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发达

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军市,下表是典籍中对军市的相关记述。军市的出现(  )

典籍

内容

《战国策·齐策》

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

《商君书》

令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

《史记》

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收入皆自用飨奖赏

A.体现了 工商食官 的格局被突破B.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直接管理C.适应了战争需要,遍及边疆地区D.是导致诸侯割据的主要因素

3.

唐制,朔望常朝以外,皇帝每逢一、五、九日接见诸宰相,宰相须同进同出。诸宰相 会食于政事堂 ,皇帝还安排很多负实际行政责任的低级官员也进入政事堂。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唐代实行集体议政 ②宰相权力的逐步扩大
③外重内轻局面改善 ④决策的效率得到提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下图是元代刻本《百家姓》的首页,为方便汉族人学习八思巴字而编撰。其中左侧是八思巴字与汉字的对照,右侧是汉文序言。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①八思巴字是由汉字改制而形成 ②体现了元朝对汉族士人的吸纳
③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 ④反映了理学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明朝初年的一些贪腐大案使明太祖认为,中央官员如果和地方富商巨贾相勾结,则贻害无穷。为此明代实行(  )

A.自今科场取士……南士取六分,北士四分B.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C.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D.凡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州)、松(江)人

6.

1914年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县知事试验,考试内容有论文《管仲治齐、孔明治蜀、王猛治秦异同得失论》、国际条约的理解、地方行政、断案的策问等,共录取619人(多为前清官员),另有保荐免试120人。该县知事试验(  )
①有利于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 ②杜绝了地方吏治腐败现象
③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④一定程度体现了时代需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1939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决定,提出了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这三大政治口号(  )

A.推动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B.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D.指导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8.

1952年创作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唱道: 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 这首歌曲(  )

A.吹响了全国土地改革的号角B.彰显了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C.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D.凸显 一五 计划的重大成就

9.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 现代化 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上述的阐释体现了 求同存异 的外交方针B.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四个现代化 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D.改革开放推动了 现代化 的内涵不断丰富

10.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盗窃、抢掠、高利贷、财产纠纷的条款最多,对债务奴隶和土地租佃也有不少规定,法典提及十项手工业,多与建筑、武器制造有关。该材料可以佐证此时的古巴比伦王国(  )
①社会分化 ②城市衰落 ③社会稳定 ④工商业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1.

呼罗珊大道(见下图)是指8—10世纪从巴格达去往阿拉伯帝国东部大呼罗珊省的道路,沿线的撒马尔罕建立了帝国第一家造纸厂, 撒马尔罕纸 后来成为西亚和欧洲对汉式绵纸的称呼,木鹿鲁泽等地还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呼罗珊大道的繁荣反映了(  )
202404111439042341
①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形成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 ④阿拉伯帝国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A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提出,允许保留君主制,但君主制要符合他们的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主张自由放任

B

《独立宣言》称“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美国倡导议会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C

普鲁士打败拿破仑后,收复莱茵地区,但当地居民仍坚持实施《法国民法典》而不接受普鲁士的民法典

德意志民族统一进程开启

D

巴黎公社规定,所有公职人员都由普选产生,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凸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13.

19世纪,英国政府实施了从本土向地广人稀的殖民地移民计划。当国内经济景气时,向海外移民减少;当国内经济陷入危机时,向海外移民增加。移民计划的实施(  )
①有利于缓解英国本土社会危机 ②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
③导致了经济危机波及世界各地 ④推动了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

有当代学者评价19世纪末的世界 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可以支持该观点的史事有(  )

A.科技进步推动全球化进程B.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全球治理机制的形成

15.

冷战期间出现了两次美苏对话高潮。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美苏首脑多次互访,签署了《限制地下试验核武器条约》等文件。到80年代,双方首脑、外长、军方定期会晤,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商定北约和华约削减在欧洲的常规武器,苏联撤出阿富汗。相较于前者,第二次对话高潮的成果是(  )
①美苏双方形成均势地位 ②裁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形成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④两国关系整体上走向缓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材料阅读

16.

讲史小说。(12分)
材料一
讲史小说大约兴起于北宋,在元明时期进入繁荣。作者借用 讲史 形式创作小说,以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三国演义》就是典型的讲史小说。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

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

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魏蜀吴建立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 义勇武安王 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
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
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 关圣帝君 。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 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 的谥号不满,下令 关帝之谥,改为忠义 ,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讲史小说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内容举例说明。(4分)
(2)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 关羽崇拜 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8分)

17.

礼仪。(11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国家礼仪,政府对各种礼仪的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抑制了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朝廷上 群臣饮酒争功 ,刘邦命叔孙通制订了朝拜礼仪,后来进行岁首大典时, 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敬酒)”,刘邦称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在中国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个 礼文化圈

——摘编自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等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等国要求按条约规定及国际惯例,派使节觐见清帝呈递国书,但此后十几年清廷一直阻止使节觐见。1873年,外国驻华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觐见同治帝。随后围绕礼仪问题几经交涉,最终商定公使以鞠躬礼觐见。以下是描述觐见的两则笔记:

使以次立读国书。居首者读至数句,即浑身发战,不能卒读。……令人掖之下阶,不能动步,坐地汗喘。……恭王奕?云:说是大皇帝不可轻见,你们不信,今日如何?我中国叫此为草鸡毛!

——平步青《霞外攟屑》

     夷酋皆震栗失次,不能致辞,……盖此辈犬羊,君臣脱略,虽跳梁日久,目未睹汉官威仪,……今一仰天威,便伏地恐后,盖神灵震慑,有以致之也。

——李慈铭《桃花圣解盦日记》

注:平步青:经学家,1872年辞官归隐。

李慈铭:被誉为旧文学的殿军1880年入仕。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国家礼仪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两则笔记记述的场景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晚清铁路建设。
202404111439042341

晚清铁路建设示意图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 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 进行论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19.

区域国别研究。(11分)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 他者 ,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 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 ,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 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 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 本土性 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11分)

四、材料阅读

20.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示意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销售受西方控制,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水平。1960年,以西亚产油国为主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围绕着石油定价权不断与西方石油资本进行斗争。到70年代初,西亚产油国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联合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西亚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使伊朗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锐减。80年代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欧佩克单方面决定,转向由欧佩克、石油需求和西方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国际油价曾出现短期大的涨落。90年代后期,亚洲一些国家经济萧条,石油需求减少。21世纪初,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拉动需求。

——摘编自汪莉丽《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1)依据材料,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程。(4分)
(2)阅读材料,归纳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结合史实对其进行说明。(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