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燕博园高三年级综合能力测试(CAT)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41

一、单选题

1.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表1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表1

史料

结论

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标本,出现明显齿列扭曲

野猪被驯化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种植水稻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产生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玉米在清朝传入中国

A.①B.②C.③D.④

2.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 所重民食 ,此其所长也。 由此可见(  )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3.

隋唐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讲究气势雄浑和骨力劲;宋代书法更加追求个性和不拘法度。盛唐之画,大都婉丽秀润,宋初之画一变而为苍老。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

A.审美情趣受到时代影响B.宋代书画水平总体高于唐朝C.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趋向松弛

4.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给西方人介绍中国时说: 中国人中也有德高望重之士著书立说,但多为伦理方面的,并非科学的著述,而是根据《四书》中的名言发挥申述。此书尤受儒者重视,日夜手不释卷。该书体积并不很大,较西塞罗的《书信集》还小,但注释它的书籍却汗牛充栋。 该言论(  )

A.指出中国学术发展方向B.希望西方向中国学习C.强调了儒学的统治地位D.带有鄙夷中国的立场

5.

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记载 整个鸦片战争给人的感觉,英军步步胜利,大半功劳都得记在中国汉奸的身上! 扬威将军奕经在浙江组织战事时,上书道光皇帝折中提到 每逢打仗之际,百姓男妇,毫无畏惧,从旁指点嬉笑,竟不知是何肺腑?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长期的愚民政策B.政府缺乏有效战时动员C.普通民众的愚昧和无知D.忠君爱国思想长期影响

6.

图1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  )

具结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图1

A.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B.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C.政府主导选官制度的变革D.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7.

袁世凯次子袁克文 虽以名士自居 才华横溢 ,却不赞同袁世凯做皇帝。侄孙袁英,反对帝制更激烈,曾趁机在新华门投下一枚炸弹,企图炸死袁世凯,未遂后逃亡天津。这反映当时(  )

A.革命斗争成为了社会共识B.君主立宪势力依然强大C.专制统治的基础已被削弱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

美国人马海德回忆: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边区在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下,一针一线都受到禁运,生活严峻,但大家都很快乐,开展的体育项目很多,设备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这一时期的体育运动(  )

A.为抗战胜利奠定军事基础B.体现了中共的政权性质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反映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

1979年,《人民日报》发文,全国粮食产量为33211.5万吨,比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了8.97%,而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全县粮食总产4.4亿多斤,比上年增长40%,人均收入150元,比上年增长85%。这一现象表明(  )

A.安徽风阳的经验得到普遍认可B.改革农村的生产关系是大势所趋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积极性

10.

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

A.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B.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C.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D.文明的多源特征具有偶然性

11.

庄园法是对已经存在的做法和惯例的一种沿袭和补充,最初,这些惯例只存在于集体记忆中,由庄园中的长者加以引用和解释,后来则零星地散见于庄园的各类档案中,成为庄园法庭裁定时的依据,判决需要全体成员做出。据此可知,庄园法属于(  )

A.市民法B.自然法C.习惯法D.成文法

12.

图2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描述准确的是(  )

图2

A.因此导致了马可·波罗来华交涉B.伊斯兰文明自此走向灭亡C.色目人 产生于此活动之前D.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13.

表2为奥斯曼帝国1480年—1629年阿克切(货币)含银量和物价指数变化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

表2

年份

消费价格指数(CPI)1469=1.0

每克阿克切的银含量

14801489

1.30

0.68

15201529

1.87

0.66

15801589

3.35

0.39

16001609

5.43

0.29

16201629

5.56

0.25

A.奥斯曼成为殖民霸主B.商业革命的影响C.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D.工业革命的发生

14.

马克思在论及巴黎公社时说: 当梯也尔已经用夜袭蒙马特尔发动了内战的时候,(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竟坚决不肯把这个内战继续下去,因而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本来应该立即向当时毫无能力的凡尔赛进军……中央委员会没有这样做。 在此,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  )

A.未能乘胜追击敌人B.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C.没有建立工农联盟D.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

15.

有人这样描绘19世纪末欧洲出现的 一日游者 :许多市民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浏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四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还尽量打扮了一番,手里提着一篮子吃的,旁边总还跟着一个小孩子。以上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后(  )

A.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B.工人虽生活改善但仍被歧视C.铁路是主要出行方式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6.

针对图3所示问题,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是(  )

图3

A.实行金本位制度B.加速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C.搞好与美国关系D.加快货币体系多元化步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皇权至高无上,然而皇帝精力和能力也有限,需要官僚机构来执行。中央政府的官僚首领就是 宰相 ,其权限有大有小,其名目各式各样。但这个职能及官职始终是存在的,因为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必需的。
汉武帝即位后,开始抑制丞相权力,主要是采用选拔内朝官来与外朝的丞相及其政府相抗衡乃至取代其权力。到隋唐时,原来掌管文书的内朝官员尚书已经完全成了外朝官,成了集体宰相。到了宋代,原来内朝司军政的枢密使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称二府,又成了外朝官。明朝废掉丞相,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但实际皇帝身边的近臣又少不了,于是皇帝身边的大学士又承担了议政及宣达的职司,形成所谓内阁。清代,大学士又被皇帝身边掌握军事机要并在皇帝指挥下办理军务的军机处所代替,军机大臣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同过去宰相权柄相比要小多了。

——摘编自宁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改革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手段。(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秦到清朝皇权与相权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变化趋势。(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 慷慨 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 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朱熹手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原文:
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学规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词应包含开头、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围绕学规内容,结构完整,表述成文。)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年轻时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曾激动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陈独秀欣喜地回信 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 1920年,王会悟在上海结识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达,两人于1921年4月结成伉俪,婚礼就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办。中共一大召开前,李达是会议的具体筹划者,王会悟协助丈夫做筹备工作,开会期间作为会务人员参与了一大,特别是上海的会议被迫中断后,她勇敢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并始终在船上勇当 红船守护人 。后来,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毛泽东评价她是一个 真正的人 。后来王会悟将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 一大 在南湖开会的情况》的回忆录。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

材料三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的谢觉哉日记

注:谢觉哉在日记里写道 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 。谢觉哉后来解释,5个圆圈指 共产主义者 ,因怕泄密,故用圆圈代替。发出这份 开会通知 的,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口述史料对研究建党历史的必要性和意义。(4分)
(2)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外,举例说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8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留下的精神财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