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天津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64

一、单选题

1.

在中国古代,神鸟 被视为 天下太平 的祥瑞之兆。商周时期,凤纹只在统治阶层专用的青铜器皿等物件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漆器、织物等普通器物都出现了凤纹装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B.不同行业间互相借鉴C.社会上讲究美学雕饰D.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

2.

万历怠政,是指明神宗当政期间的怠政现象。一般认为开始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长达28年之久。有学者认为,明朝内阁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A.内阁作为决策机构,保证了中央行政顺利进行B.内阁位高权重,皇帝的最高权力日趋衰落下去
C.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发挥了重要辅政功能D.明朝的中央权力结构异化,杂乱无章混乱无序

3.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C.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D.汉字体系开始成熟

4.

北宋大儒张载提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 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 。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5.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最终实现了男女彻底平等B.实施过程中禁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
C.有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民主化法制化D.《考试法》奠定了近代中国的文官制度的基础

6.

《续修陕西通志稿》载: 自左文襄公(左宗棠)出刊书劝种(棉花),关内渐遍,近为出口大宗。 至光绪初期,棉花已遍及秦川各地,运销于外者日广。鸦片战争后,农民由自产自用的自然经济逐渐转为提供商品棉的自耕农。材料中农民身份的变化表明(  )

A.近代的中国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B.农产品短期内日益商品化C.棉花出口给清政府带来巨大收益D.农民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

7.

云南作为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之一,由于内迁和滇缅战局的转变,商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商会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增长,组织规范性也不断得到加强。在战局不断转变的形势下,商会组织与时俱进地采取了新的应对举措。商会组织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制度,反映了当时商会组织(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使商人组织更加有序化制度化C.适应云南商业发展的需要D.更好服务于抗战时期统制需要

8.

公元前30年,埃及遭到罗马人入侵,象形文字开始衰落并逐渐失传。直到1400年之后罗塞塔石碑出土,其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战争影响了文明碰撞、交流与重构B.埃及文化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侵略性C.埃及文化深受罗马希腊文化的影响D.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古埃及文化消失

9.

到1951年10月,在全国28个省、8个相当于省的行署、154个市和2068个县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增加80%-90%。到1952年底,除西藏外所有的省、市、县区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体现出(  )

A.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民主选举出人民政府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10.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 土地流转 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对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

A.改革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B.改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可以改变D.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不可以转让

11.

根据1913年英国对外贸易数据可知,此时英国对外贸易实行(  )

英国贸易部发布的1913年英国对外贸易数据(单位:万英镑)

……进口

出口至……

总额

免税额

免税比例

总额

免税额

免税比例

外国

39045.9

35922.5

92.0%

24491.9

9296.4

38.0%

殖民地

11317.8

10100.6

89.2%

10262.6

3588.3

35.0%

A.新自由主义B.重商主义C.凯恩斯主义D.自由主义

12.

在拉美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多次呼吁下,联合国举行三次海洋法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规定(  )

A.扩张了发达国家海洋霸权B.有利于所有沿海国家C.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D.促进海洋环境的保护

13.

有学者认为,不同文化区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并非是整一化和同质性的,而是充满着个性差异的,同时,西方文化产品要想在世界不同地区大赚其利,就必须依据多元化的、多种族的、多语言的文化市场进行多样化的文化和商业设计。本土文化以自己的方式迎接外来文化的挑战,最终形成一种妥协的、谈判的,也是综合的文化形态。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世界文化在同质化和差异化并存中发展B.文化的多样性即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C.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D.世界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

二、最佳题

14.

1941年6月统计,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区,减租11个县,其中9个县有佃户7750户,减租17730石,平均每户减租2石以上。在晋绥区,1941年统计,17个县有20987户佃户,减租17716石,平均每户减租8斗多。在山东区,1940年统计,莱芜减租24.5万斤,博山减租2.8万斤。该政策(  )

A.减轻了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生活B.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和抗日斗争有很大促进作用
C.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统一战线D.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15.

下图是1820—1913年美、英、德、日、中五国人均GDP变化图及所占世界百分比变化图。这两幅曲线图深刻反映了(  )

A.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的对比
C.美国发展最为迅速D.欧洲世界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三、材料阅读

16.

在中国古代史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人口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和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南北方人口变化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58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自扬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我国清朝不同时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

时间

人口百万

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

资料出处

1685

81.37

560.19

6.88

《康熙会典》

1706

81.65

551.95

6.76

《清圣祖实录》卷227

1722

103.05

784.37

7.16

《清世宗实录》卷2

1734

109.42

820.35

7.50

《清世宗实录》卷150

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大清会典》

1784

286.33

700.94

2.45

乾隆《大清一统志》

材料三
注重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对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江浙、湖广、四川、福建等稻产区一般亩产都在二三石,多者达五六石,甚至七八石。康熙年间,在江南推广两季稻,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一年三熟的稻、麦轮作复种技术,在南方地区日益推广。而玉米和番薯的种植也在全国普及,推动了粮食的增产。

——《中国经济史》章开沅主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户)超过北方的原因,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6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口流动迁徙呈现出何种趋势?产生哪些影响?(6分)
(3)材料二中1722年以后人口的增长与哪一赋税制度的推行有关?表格中的情况凸显了何种社会问题?依据材料三,分析为缓解人口压力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1894年《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
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都计其业,则有十六种人:一曰农人,二曰工人,三曰禅贩,四曰坐贾,五曰学究,六曰议士,七曰通人,八曰行伍,九曰胥徒,十曰幕客,十一曰职商,十二曰京朝官,十三曰方面官,十四曰军官,十五曰差除官,十六曰雇译人。其职业凡十六等,其道德之第次亦十六等。
农人于道德为最高,其人劳神苦形,终身勤动……
要之知识愈进,权位愈伸,则道德愈远。
且道德之用,非特革命而已,事有易于革命者,而无道德亦不可就。

——章太炎1906年《革命之道德》

(1)依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 西学 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的背景。(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章太炎生活的时代背景,说明其道德划分标准的合理性。(6分)

18.

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国际形势的发展,都调整了国际关系,形成新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世界需要按照新的力量对比建造新秩序。巴黎和会重建了欧洲的秩序——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暂时建立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华盛顿体系。在巴黎和会上还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尽管这个组织在产生的时候就具有先天的缺陷,在建立后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但作为第一次组织国际机构的尝试,它为以后建立类似的组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公正性酝酿着它的不稳定性,在仅仅存在了二十几年后,就被德国再次发动的世界大战所打破。

——唐贤兴《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苏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通过许多宣言、公告和协议,最终确立了国际新秩序——( )。它们根据自己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处理战败国时,他们吸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教训,既要确保德国和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又要避免强加在其身上过多的重担。它们非常重视战败国的民主建设,战后50年间,( )下的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黄玉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 )之比较》

材料三
国际形势发生了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针对21世纪的新特点、新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多次提出要确立新的全球观,加强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对人们认识人类文明的走向无疑是有重大启示意义的。

——摘编自李景治、林甦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的 天生的缺陷 是什么? 以后建立类似的组织 指的是什么?它怎样完善了国际联盟的缺陷?(8分)
(2)材料二中,( )处国际新秩序指的是什么?它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进步性有哪些?(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贡献了哪些中国方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