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3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25+2)【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合格考真题 适用省份:贵州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1604

一、单选题

1.

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源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体现出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多元一体B.南北均衡C.中原核心D.领先世界

2.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史称(  )

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华夏认同

3.

西汉大败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有计划地逐步向这里进行移民,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举措旨在(  )

A.统一思想B.削弱相权C.打击豪强D.开拓疆域

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以上举措(  )

A.有利于孝文帝统一中国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5.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 苏湖熟,天下足 。该现象可印证(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商品经济的产生C.长途贸易的兴盛D.坊市制度的瓦解

6.

有学者认为元朝 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元朝 这一行政模式 是(  )

A.刺史制度B.行省制度C.丞相制度D.内阁制度

7.

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社会经济的发展B.等级观念的消亡C.理学思想的影响D.科学技术的进步

8.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展开了一系列顽强的抗争和探索。这些抗争和探索的共同之处是(  )

A.以地主阶级为主力B.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标C.以救亡图存为主题D.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

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这规定旨在(  )

A.防止袁世凯专权B.发展民族工业C.提升国民的素养D.打击帝国主义

10.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B.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11.

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决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鼓励富农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该决定有利于(  )

A.促进长征胜利B.提升根据地教育水平C.实现国共合作D.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

12.

解放战争时期,留守后方的老百姓念着 后方多生产,前方打胜仗 的口号,日夜劳作,把新粮、草鞋等送给前线解放军战士。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

A.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援助B.苏联政府长期的无私援助C.拥有高超的军事战略战术D.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13.

标语口号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这些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抗美援朝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4.

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比如, 铁人 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里的时代精神是指(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C.开放包容、合作共赢D.改革创新、引领潮流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先后经历了从 向科学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再到 科教兴国 自主创新 等阶段,用半个多世纪走完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  )

A.符合中国国情B.始终服务于农业生产C.照搬苏联模式D.注重经济比例的协调

16.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上有一幅浮雕,太阳神沙马什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靠至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之佑统治王国。材料反映了(  )

A.古代帝国的扩张B.开放包容的政策C.海外贸易的发展D.君权神授的思想

17.

故事集《天方夜谈)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很多故事来源于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城等地的民间传说,并在中国广泛流传。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阻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B.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C.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D.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8.

习近平主席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回顾历史,打破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人类的文明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法国大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C.光荣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

19.

这场运动推动了人的思维方式转变,形成人与神剥离的人生观,预示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人们从此开始学着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并由此发现理性是属于 的。 这场运动 是指(  )

A.文艺复兴B.梭伦改革C.宗教改革D.圈地运动

20.

某同学在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课题时,制作了下图。其中最适合填入方框空白处的内容是(  )

A.殖民主义B.马克思主义C.帝国主义D.凯恩斯主义

21.

1879年,在反对英国的侵略中,埃及祖国党提出了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的口号。此举意在(  )

A.推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B.表达非洲普遍的排外情绪C.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D.成功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

22.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材料强调十月革命(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C.通过和平的方式夺权D.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23.

下面为苏联(俄)某一时段工业产值变化示意图。

其中,工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战争的爆发B.勃列日涅夫改革C.经济政策的调整D.戈尔巴乔夫改革

24.

一位美国学者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时说: 它们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式咄咄逼人的姿态。 其评价的是(  )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美苏冷战D.东欧剧变

25.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恶化、重大传染性疾病持续蔓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旧存在。这表明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B.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C.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D.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7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认识。(4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8分)
材料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部分)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33

凯伊

英国

飞梭

1765

哈格里夫斯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82

瓦特

英国

改良蒸汽机

1825

史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

西门子

德国

发动机

1876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82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893

卡尔·本次

德国

开始生产四轮汽车

1903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结构、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世界市场等角度,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