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重庆市南川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42

一、单选题

1.

岳麓秦简载:自今以来,有殴詈(骂)其父母者,辄捕以律论,典智(知)弗告(举报),(迁)。秦始皇在会稽石刻中宣称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这说明秦朝(  )

A.重视伦理秩序的建设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开启法律儒家化进程D.借用榜样力量激励民众

2.

东汉时期豪族收恤宗族中的贫困者,蓄养宾客,收留破产流亡的农民,向他们提供救济和保护。豪族对依附农榨取高额地租,多为收成的50%。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豪族势力的发展(  )

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B.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C.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导致门阀士族迅速崛起

3.

下图为出土于甘肃的魏晋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河西地区(  )

撒种耱地画像砖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的农业开始出现C.出现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4.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代长城防线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③②①④

5.

泰州学派认为小说戏曲可 使愚俗百姓人人知晓,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却于风化有益 ,如颜钧就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伦常诉诸浅俗易晓的 诗歌 口诀 ,创作了《劝孝歌》《歌修省》《歌修齐》《歌经书》《心字吟》等。这反映了明代(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心学成为思想主流C.世俗文学日益繁荣D.儒学平民化的趋向

6.

1902年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撰文指出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牛为体则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意在(  )

A.驳斥中体西用的落后观念B.宣传改革传统教育体制C.营造维新变法的社会氛围D.强调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7.

清末上海地区流行的竹枝词写道 香槟佳酿醉流霞,闲向天街踏月华,夜静人稀归去也,倩郎扶上自由车 压压盈头外国花,靓妆西女面笼纱。一声铃响双轮迅,穿过人丛脚踏车 。诗词描述的现象反映当时的上海(  )

A.崇洋媚外的社会氛围浓厚B.出现了新式交通工具C.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D.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

8.

1910年,川东道、重庆府举办第一次工商劝业会(赛宝会), 征集川东属之物品陈赛于南郊 ,售货总额28万两。赛会选送重庆鹿蒿厂的玻璃器皿、江津的花麻布、璧山的蜀锦参加南京举行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这一活动的举办(  )

A.得益于民国政府鼓励商业的政策B.促进商业活动向近代化发展C.利于列强对川东地区的商品倾销D.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模式

9.

下图是《解放画报》第15期(1921年)的宣传漫画,描绘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 经济 的石柱上,她的一旁放有标注 实学 职业 的斧头。其题字为: 打器在她旁边,一味的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么? 这幅作品旨在(  )

A.控诉封建礼教束缚压制人性B.强调男女地位和权利的平等C.倡导女性经济独立走向社会D.宣扬反抗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10.

左权小调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地区的民歌, 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八路军、决死队,……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八路军、决死队,杀敌千千万,包围阳泉站,攻克娘子关。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 。民歌中的 大战 是指(  )

A.平型关大捷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

11.

下表为1954年召开的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构成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

项目

界别构成

基本构成

工人

农民

党政干部

知识分子

解放军

其他

共产党员

非共产党员

妇女

比例

0.9%

53.2%

15.3%

5.4%

1.8%

23.4%

75.7%

24.3%

13.5%

总数

单位:名

1

59

17

6

2

26

84

27

15

111

111

A.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得以建立C.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12.

中国从1954年开始大量聘请苏联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工作,1954年比1953年增加两倍多,以后三年又分别增加46%、80%和62%。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31440套技术设计文件、3709套基本建设方案、12410套机器和设备草图等科学技术文件。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3.

1978年6月,中央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召集中宣部和中央直属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开会,批评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另一篇经邓小平、陈云审阅的关于按劳分配的文章的刊发,并指责《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新华社等单位负责人党性不强、把关不严。这说明当时(  )

A.思想解放依然任重道远B.按劳分配原则获得普遍赞许C.改革开放成为社会共识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首钢等八家大型企业进行改革试点。首钢率先采取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法—— 三个百分百 :每个职工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规章制度;出现违规违制,都要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是否造成损失,对违制者要百分之百地扣除当月全部奖金。改革后的头三年,首钢利润净额年均增长45%,上缴国家利润年均增长34%。这一做法(  )

A.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C.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15.

2023年是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 一带一路 已先后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上合组织、非洲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这说明我国(  )

A.冲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B.重点发展周边睦邻关系C.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D.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宋初,因袭隋唐旧制,设有常平仓,调节谷价、借贷粮食给农民以纾青黄不接之困。然而各地官吏 厌籴粜之烦 ,不为急务,各地常平仓就成为徒有其名的仓房了。王安石在常平仓基础上制定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仓、广惠仓所积存的一千五百万石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为两期,按照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如还有剩余,借贷给有物业抵当的坊郭户。贷款以适中的粮价折算,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归还谷物或现钱。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材料二
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 聚敛害民 剥民兴利 ,是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清末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 文明国家 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 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还认为保甲法 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一言以蔽之, 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广泛利益的基础上,抑制豪强兼并势力,稳定中间阶级(中下层地主和上层农民),缓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变法推动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观。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苗法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对王安石新法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3)材料三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请根据材料内容进行简要说明。(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把加强中高等教育、注重技术型教育作为新中国教育方针。结合苏联经验,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强调培养大量中级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很快大多数高等专科学校被并入本科院校或降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少部分被撤销。到1952年底,全国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已有1701所,在校学生达到635609人。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布《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将初级职业学校与技术学校统称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 中专 )。截至1957年,中专与技工学校的在校生数量已高达80万余人。以中专与技工学校为主体的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1979年教育部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经过试点后,该报告国务院于1980年批转。在此指导下,一批中等职业学校
纷纷建立,同时,以金陵职业大学为代表的13所首批职业大学也陆续建立。1983年,全国职业大学已达60多所,全国职业学校已有5481所,设置了近400个专业和工种,在校学生达122万人。一个从初级、中级(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基本确定。

——摘编自林靖《建党百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演进历程、历史经验与实践路向》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意义。(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国的漫长历史从来没有脱离过与另外的民族、另外的思想、另外的信仰、另外的风俗的交光互影,文献中保存着与另外的文化、另外的社会实践、另外的心灵交际的丰富记录。这使中国认识了 他者 和异域,并且借助于与 他者 的来往和与异域的交流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对于这种与 他者 的对话,过去人们更多地体认到的是如何丰富了我国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内容,实际上,这样的对话也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另外的思维方式的注意。中外文化异同的比较有助于破除思想上的畛域之见,改变仅凭自我存在、自我经验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张广达《<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

阅读并根据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