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重庆市南川区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5+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重庆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8 浏览数:116

一、单选题

1.

商朝时期,周边的方国与王国 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西周诸侯国经由天子 授民授疆土 而建立,实行与西周王朝统一的社会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度(  )

A.带有浓厚的血缘政治色彩B.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C.承认诸侯有一定的自治权D.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

2.

首匿是汉律规定的一条罪名,指主谋藏匿罪人应处以重罚。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下诏,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这反映出(  )

A.西汉法律制度细致严密B.休养生息政策得以恢复C.儒家伦理影响刑罚处置D.官僚贵族特权受到保护

3.

魏晋时期,小麦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三吴水灾,谷贵民饥,淮河流域则 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 。大明七年(463),南朝孝武帝诏云: 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 由此可知,小麦的广泛种植(  )

A.扭转了南方落后局面B.提高了备荒防灾能力C.改善了民众饮食结构D.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

4.

下表反映了唐代前期 的创立和演变历程。据此可知,唐前期 的设置(  )

贞观元年

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

贞观十三年

户部按道整理各州地理、人文情况,以及户口、赋税、田亩等信息。

开元二十一年

划天下为十五道,每道常设采访处置使,负责检察非法

A.提升了地方治理效能B.开创了地方行政新体制C.适应了区域发展差异D.埋下了内轻外重的隐患

5.

汉代, 天下一家 作为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其内涵主要是由汉人来统一夷狄戎蛮。元朝臣僚在阐释民族、政治问题时常说, 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 由淮而燕者,同一舟辙 。这反映出元朝(  )

A.疆域范围空前扩大B.边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D.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认同

6.

明初,政府规定乡试、会试考务官要集体盟誓,誓言若不秉公从事,则 甘当天谴 。又要求所有考生在经义考试中,都要按照统一的 八股程序 答题,考官则须依据统一标准对每份答卷写出评语。这些举措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考生作答B.加强思想控制C.保证考试公平D.巩固儒学地位

7.

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广东因制钱缺乏导致商民病乏,奏请自铸银元。清政府同意所请,其后湖北、福建等省纷纷效仿。1903年,朝廷认为,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各省应停铸银元,由户部统一铸造。但各省未有关闭造币厂之意。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银元成为法定统一货币B.中央财政权力的式微C.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D.新政加剧了统治危机

8.

1916年7月31日,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作品《再造民国之最要着》(见下图),画中一名议员正在对一个写有 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 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它反映出当时(  )

A.民众对民主政治的渴望B.三权分立体制得到巩固C.北洋政府粉饰民主共和D.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9.

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人民政府的前身)明确把 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些做法(  )

A.反映出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B.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适应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势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借鉴

10.

1993年是我国的 公司法年 ,国家颁布了以《公司法》为核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1995年则是我国的 金融法年 ,《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继出台。这些法律制度建设旨在(  )

A.重建社会主义法制秩序B.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C.为经济体制改革保驾护航D.适应对外开放扩大的新形势

11.

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的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文献记载,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债权人可以将其诉诸法庭。在法庭上债务人要以口头发誓方式保证到期足额偿还,倘若仍旧无法偿还,他将被罚打100鞭或者双倍偿付其所贷数额。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埃及(  )

A.商业信用制度不健全B.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C.社会贫富差距较悬殊D.信贷行为有助于商业发展

12.

在中古西欧的封建社会,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庄园主自行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农民要为领主服劳役。这些现象集中表明在中古西欧社会(  )

A.王权不断强化B.庄园自治特征明显C.等级秩序森严D.教会统治力量削弱

13.

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内阁的首脑是首相,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由此可知,英国的内阁制度体现了(  )

A.分权制衡B.法律至上C.人民主权D.自由平等

14.

1884年,德国国会通过《工伤事故保险法》,并设立帝国社会保险办公室对工伤事故保险进行监管。1900年,政府把因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的养老金从相当于其年收入的三分之二提高到四分之三。这些举措(  )

A.化解了失业风险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C.缓和了阶级矛盾D.完善了社会福利机制

15.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 一带一路 实施十年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到9.7%,全球贸易增长1.7%到6.2%,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了(  )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B.国际贸易发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C.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D.一带一路 为全球化增添活力

二、材料阅读

16.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子躬行勤政,可使 四夷 归服,而周边部族及诸国遣使朝贡,可体现王朝强盛的气象。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推行 怀柔远人 政策,周边诸国 思汉威德,咸乐内属 。唐代,大食、日本等向唐朝多次派遣使节,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传播佛教文化,堪称中外和平文化交流的典范。明初,中央政府列出了周边十五国为不征之国。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更是宣示和平的远洋航行,郑和被奉为和平使者。中央王朝将 厚往薄来 理念推广至与周边部族、诸国的交往中,并长期作为维持朝贡体系的基础。在朝贡体系下,中央王朝与朝贡国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各朝贡国自由决定是否与中国往来。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许多保守的封建士大夫囿于 夷夏之大防 的传统观念,将西方列强以 夷狄 视之。郭嵩焘认为中国不仅在船炮机械等器物层面上落后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层面上也比西方落后,要与西方国家进行平等的交往。面对 眈眈环视之洋人 ,他反对 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瞋目疾呼,责武士之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 ;而要通过商战、和平谈判、外交斡旋等方式, 以条约为凭 谨守和约 ,与西方列强据理力争。1876年,郭嵩焘成为近代中国的首任驻外使节。

——摘编自易永卿《论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

材料三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外交行为模式,关键看该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外交史, 和平 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它既源自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扎根于新中国近七十年的伟大外交实践。当代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指导着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摘编自卢静《中国和平外交的风格与气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外交思想。(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说明 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6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摘自《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二
宋承唐朝和五代遗制,实行两税法,以钱为夏税、米为秋税,二税承担者是一切土地所有者。国家法律规定百姓有服徭役义务,但可以钱代役。北宋李元弼在总结当县令的经验时说: 差夫役,总计家业钱均定,遂无偏曲 。宋朝政府还将商税与地税、户税区别开来。宋太祖 诏榜商税则例于(商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在四京设 都商税院 ,在地方各州、府设征收商税的机构 都税务 。北宋商税收入约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

——摘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炎改革赋税制度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赋税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任务。(12分)
材料
自1884年阿诺德·汤因比《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者对工业革命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两个学派。
悲观派的童年时代就生活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代表人物碧翠丝·韦伯认为, 工业革命时期给人以巨大的、残酷的和倒退的体验,人们为此而生活窘迫,流离失所,身心憔悴,幸福不再。工业革命……被证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工业革命史学者,感受着战后西方经济的腾飞与福利,得出了 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腾飞的起点 这样乐观的结论,认为 工业革命是一场起飞,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变化
20世纪70年代,以 缓慢渐进说 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史学者对上述两种工业革命的看法持批判态度。代表人物简·德·弗里斯认为,渐进变革的工业革命时代依赖于之前时代的长期准备,应该将1500—1800年作为一个长时段进行分析。工业革命实际上是1500—1800年经济缓慢增长的一部分,这种缓慢增长主要来自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和所谓 大工业时代 、技术创新、社会变革没什么关系。

——摘自刘翔鹏《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史研究的新范式》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