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江苏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46

一、选择题

1.

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 此处 梦寐以求的好处 主要是指(  )

A.侵占了中国香港岛B.打开了中国市场C.恢复了鸦片贸易D.索取了巨额赔款

2.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美国B.英国C.法国D.沙俄

3.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 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 对材料中 改变旧日模样 的理解应包括(  )

A.实现了有田同耕B.促成了社会平均C.打击了反动势力D.阻止了西方侵略

4.

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提出新的造船要求: 铁甲船必不可少,即使议购有成,将来仍应鸠工自造。 这反映了当时(  )

A.自强求富初步实现B.军舰制造实现自给C.海防建设十分紧迫D.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5.

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 十年扩军计划 ;1894年,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主要说明(  )

A.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B.清朝逐步放弃周边管辖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西欧列强无法抗衡日本

6.

《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资产阶级力主传播(  )

A.维新启蒙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C.民主科学思想D.洋务救国思想

7.

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一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 这一条约是(  )

A.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B.清廷沦为 洋人朝廷 的体现C.列强资本输出的先河D.列强侵略深入中国腹地的凭证

8.

孙中山说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材料阐述的思想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9.

1912年2月,清宣统帝下诏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B.从屈辱走向独立C.从专制走向民主D.从封闭走向开放

10.

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11.

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 新潮社 主张革除 中国人的思想中的三种毒素 变奴性的思想为独立的思想 变专制的思想为平民的思想 变昏乱的思想为逻辑的思想 。据此可知当时(  )

A.辛亥革命拉开序幕B.思想解放不可遏止C.儒家思想荡然无存D.青年学生领导革命

12.

康有为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中提到: 曹汝霖、章宗祥等力行卖国……幸今学生发扬义愤,奉行天讨。 学生发扬义愤 的起因是(  )

A.北洋政府卖国B.戊戌变法失败C.巴黎和约辱国D.国共合作破裂

13.

某班板报出现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 这样几个关键词,板报主题最恰当的应当是(  )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B.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C.资产阶级民主之路D.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4.

会议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确立了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原则,赋予这支新型人民军队强大的军魂,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B.古田会议C.八七会议D.瓦窑堡会议

15.

下图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重要历史事件(部分)”的时间轴,其中▲处应为(  )

A.遵义会议B.飞夺泸定桥C.翻越夹金山D.吴起镇会师

16.

1935年2月,红军总政治部在贵州发布《告工农劳苦群众书》开篇提到, 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 长征 一词的文献。从中我们能感受到(  )

A.红军长征是既定战略B.长征路线一马平川C.北上抗日是初心使命D.红军紧密联系群众

17.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派针对时局发表自己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是(  )

A.和平解决B.讨伐张杨C.扩大内战D.趁机除蒋

18.

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据此可知当时抗战(  )

A.提高了国际地位B.进入了反攻阶段C.激发了民众热情D.取得了重大战果

19.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对敌占交通线和日伪据点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作战,参战兵力共105个团,还有许多游击队和民兵参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材料描述的应该是(  )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第三次长沙会战D.百团大战

20.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日军所占侵华日军总数比例表。这主要说明(  )

时间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占比

58.8%

62%

58%

75%

63%

58%

64%

69%

A.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21.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 1945年 毛泽东 弥天大勇 心系天下之安危 等关键词,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解放南京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平津战役

22.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 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 插上一刀 指的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B.百万雄狮过大江C.关门打狗锁锦州D.蘑菇战术胜陕北

23.

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时,有同学用《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佐证(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 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

A.解放区物产丰饶B.人民群众鼎力支持C.国际社会充分认可D.人民军队英勇无比

24.

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也有人赞叹: 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 这主要说明(  )

A.电车在北京广受欢迎B.文学创作题材广泛C.电车运行不利于安全D.新式交通存在争议

25.

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大公报


《申报》创刊号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A.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B.广播影视的兴起C.艺术创作的繁荣D.通信事业的发展

二、材料题

26.

杰出人物能够推动历史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状元张謇曾说: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其根本则在实业。 为此他创立了大生纱厂。1914至1921年这八年中,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大生一、二两厂利润高达1000万两以上。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怠不可及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拥有先进理论武装和高度先进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民族复兴的大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 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摘编自张燕、周书焕《大党魅力》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救国思想,并分析大生纱厂在1914年至1921年快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救国主张和中国 千年专制 被推翻的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武装的 先进理论 应运而生 的标志,并概括说明 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内涵和起点。
(4)从上述三位历史人物身上,谈谈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精神品质。

三、小论文

27.

根据以下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77

七七事变

1923

中共三大召开

19379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924

国共合作实现

19379

平型关大捷

1926

北伐战争开始

19459

日本投降

1927

南昌起义

19466

全面内战爆发

1931

九一八事变

19489

三大战役开始

1934

长征开始

19494

渡江战役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昌起义和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的特殊历史地位。
(3)试以 国共两党的关系 为主题,自拟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逻辑合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