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A10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3)【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29

一、单选题

1.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很多文化中心都出现了玉器。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各地玉器各有特点、形态各异。然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玉器形制各方面越来越接近,甚至完全一样。据此可推知(  )

A.国家早期形态初步形成B.文化中心之间存在交流C.贫富分化已经较为明显D.中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期有魏国的 引漳溉邺 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

A.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B.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C.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D.表明交通的决定性作用

3.

如表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汉朝(  )

时间

主要事件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4119

卫青、霍去病连续四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统一货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A.基层治理进一步完善B.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C.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D.淡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4.

《宋书》为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记载: 至于元嘉末……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南北分裂结束,国家再度统一B.民族交融加强,边疆有效开发C.经济布局变动,经济重心南移D.北方局势动荡,北民大量南迁

5.

唐朝时期由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如图为唐代章怀太子墓里的壁画《礼宾图》,图中所绘是鸿胪寺官员接待罗马、新罗和渤海使者的情景。该作品(  )

唐朝《礼宾图》壁画

A.属于浪漫主义艺术作品B.体现唐朝政府政策的开明开放C.是真实可信的一手史料D.证实中国与罗马交往始于唐朝

6.

对过去大一统王朝的 羁縻之州 ,如岭北、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元朝 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同时,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畏兀儿、吐蕃等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些措施都(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体现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C.避免了政府决策失误的出现D.缓解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

7.

《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有(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已开始普遍使用自由雇佣劳动C.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8.

《坤舆万国全图》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将中国所在的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该地图(  )
202403171659072134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A.准确描绘了世界各地区分布B.体现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得到了士大夫阶层普遍认可D.表明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

9.

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奏折制度(  )

A.提升了政府行政的效率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D.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

10.

如表为清朝1620年至1780年相关数据统计,由此可知,该阶段(  )
202403171659072134

A.社会剧烈动荡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商品经济发展D.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11.

学者葛剑雄认为,中国的历史不应该只是王朝的历史,更不应该只是中原王朝或汉族王朝的历史。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上的一切政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政权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有自己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权的更迭无任何规律可循B.王朝历史不能反映中国历史变迁C.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D.从今天的角度就能正确解读历史

12.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 ,“《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的财政负担B.五口通商削弱了广州的贸易地位C.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13.

1894年《申报》报道:日本 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 。该报道(  )

A.理性分析了战前形势B.表明中国实现了自强C.意在营造变法的氛围D.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

14.

史家常用 内外 分指中央与地方,用 轻重 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逐渐形成了 内轻外重 的局面。能支撑该观点的史实有(  )

A.鸦片战争 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东南互保D.甲午战争 清末新政

15.

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政府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斯时并无 总理 一职。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规定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附署之 。这一改制主要是为了(  )

A.应对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B.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C.缓解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D.满足多党民主参政的诉求

16.

如表为190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统计表(%),它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903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

45.1

1.2

3.4

3.5

12.2

27.1

7.4

A.农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增长B.出口商品的结构日益优化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D.近代企业的发展历经曲折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 丝绸之路 ,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农产品有石榴、核桃、萄葡、胡萝卜等数十种。由中国传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主要是由安息商人转运到欧洲。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相反,唐代鼓励海外贸易,唐代海船制造技术称雄世界,海上贸易发达。唐朝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都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西方的历法、数学、医学等伴随着外贸传入中国。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二
两宋海外贸易的规模之大,在市舶司净利收入中可略见一斑。宋初59万缗,治平63万,元祐末41万,徽宗时110万,绍兴年间更高达200万。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它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着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

1920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周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载《新青年》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我所以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责重。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载《新青年》

——摘编自《陈独秀文集》

材料二
秋收起义中,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改变计划,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找落脚点。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带领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并选择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分得土地,从各方面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由于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存在方针路线分歧问题。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本书编写组编著)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不同时期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简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探索的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即19世纪中期,出现了所谓 千古未有之变局 。这种变局向中国人提出了两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历史新课题,这就是: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能够反映近代中国时代主题的论题,并运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