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57

一、单选题

1.

如表是文献中记载的西周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这反映出当时(  )

出处

事件

《国语》

穆王将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

厉王说荣夷公……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供奉,王流于彘

《史记》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A.诸侯争霸致使民不聊生B.宗法秩序瓦解C.周王的控制力渐趋衰弱D.民族矛盾尖锐

2.

史载自西汉建立至文帝时四十余年中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汉初 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发展到 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的局面。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国家行政体系日益完善D.与民休息 政策的推行

3.

在宋朝,监司、知州等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往往需要当面向皇帝辞行,被称作 陛辞 监司、郡守、走马承受辞见入奏,凡所以为上耳目者。 太宗时,吕蒙正通判昇州,陛辞有旨: 民事有不便者,许骑置以闻。 由此可见,宋代 陛辞 制度(  )

A.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消弭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

4.

1640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河南,实行了 均田免粮 杀富济贫 等政策,一时间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的口号响彻黄河两岸。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C.农民废除封建剥削压迫的诉求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5.

清人汪士铎在其《乙丙日记》中描述道: 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殖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弹矣。 这主要反映了清代(  )

A.阶级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C.人口的增长促使人地矛盾突出D.朝廷政治腐败的不断加剧

6.

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第二年,《申报》发表社论称: 今日中国所设立之轮船招商局,公司也,此局为中国公司创始之举。 还有人称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 虽不曰轮船公司,其实则与轮船公司无异矣 。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

A.并非近代意义上的企业B.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C.采用官督商办形式经营D.推动近代企业制度发展

7.

甲午战败后,各地报刊蔚然兴起。时人评价说,如果把甲午战争比作使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那么这些报纸、报刊等就不啻是一个强烈的电流,把新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由此可见,甲午战后中国报刊的发展(  )

A.扫清了戊戌变法的障碍B.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解放C.推动了群众性反帝斗争D.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基础

8.

如图漫画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该漫画(  )

A.揭示了清政府转嫁战败危机B.讽刺了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操纵C.表明了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D.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9.

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的做法(  )

A.揭开了中国收回权利的斗争B.反映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努力C.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10.

1919年7月,毛泽东提出: 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 他主张联合各行业、各职业的民众,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对付真正的敌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毛泽东(  )

A.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努力促进国共两党合作C.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D.注重开展群众宣传工作

11.

1938年6月2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保卫武汉与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指示》,提出要持续开展华北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日军。华北八路军迅速展开行动,接连攻克被日军占领的延庆、昌平等县城。与此同时,中共积极向国民政府传授游击战的经验,派党内高层亲自向国民党军队授课。这反映出(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中共在武汉会战中的责任担当C.游击战具有高度灵活性D.敌后战场已经成为抗战主战场

12.

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1948年前八个月国民政府的纸币发行量已经是1937年全年发行量的47万倍。有民谣形容为 马路才过两三条,米价已经跳三跳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实行独裁专制B.国统区严重缺乏经济人才C.战争必然导致经济危机D.国民党政权面临统治危机

13.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在全国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共选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选举产生1226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1226名代表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这反映了(  )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C.工农联盟的优越性D.民主法制建设趋于完善

14.

从1964年6月毛主席第一次提出 三线建设 要求,前后历时15年左右,国家共投入2052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各省腹地,建设起了近2000多家大中型企业,以及科研和基础设施。据此可知, 三线建设 是(  )

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B.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C.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起点D.受到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

15.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 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这一变化(  )

A.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C.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D.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16.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说明(  )

A.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B.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新时代中国国际竞争力增强D.新的国际秩序已经建立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 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 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 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摘编自张春燕《民族危机与近代思想文化变动》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苏俄最初与孙中山接触时,孙中山对苏俄和共产国际仲出的橄榄枝并没有积极回应。1922年6月,陈炯明 六一六 兵变发生后,孙中山离粤赴沪。在与英国记者阿瑟·索兰姆的谈话中,孙中山说: 国民党是我的孩子,现在眼看就要淹死。……我向英美呼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漂来一根俄国稻草,我在快要灭顶的时候就抓住了它。英国和美国站在岸上向我大喊,叫我千万不要抓那根稻草,但是,他们帮助我吗?不。……我知道这是一根稻草,可是总比什么也没有好。

——摘编自李振武《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过程中的障碍及化解》

材料二
202403102218497791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苏俄态度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并简析失败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以1950年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年12月为92.4,1952年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 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 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