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普宁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29

一、单选题

1.

《史记·殷本纪》载: 帝武乙无道,为(为,制作)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行,评判)天神不胜,乃僇辱(僇辱,侮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 射天 ”。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殷商政教合一的思想B.殷商的人文主义色彩C.当时殷商王权的提升D.殷商由盛而衰的原因

2.

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 国人皆咎公 以说(悦)于国人 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 盟国人于亳社 国人助之 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力D.国人 的经济实力强大

3.

下图为一处东汉晚期墓葬的画像石拓片,画面中可见住房、粮仓、舂米池、荷塘、水田、池塘等,以及提水、运粮、厨工炊煮、列坛盛酒等劳作场景。这些画像石可以佐证当时(  )
202403102212415537

A.小农经济的盛行B.精耕细作的发展C.官营经济的运作D.田庄经济的概貌

4.

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比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 等较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D.儒家思想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5.

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  )

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6.

鸦片战争后,时人议论山东小清河河口羊角镇的贸易盛况:海船转运(外洋)之杂货、木料等物咸集于此,道旁堆积如山,河下船只停泊者约三里,各地商人五方杂处,获利动以数万计。上述材料可说明(  )

A.近代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B.列强加大对华资本输出C.广州的外贸地位已经衰落D.封建经济制度濒临崩溃

7.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300多个政党、社团。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试图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C.军阀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D.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得到提高

8.

下表是中国从1912年到1931年间,机器进口情况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下表中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A.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B.农民的购买力明显提高C.农业领域近代化发展情况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9.

下表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建交国数量变化表,由此可推断(  )

建国初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A.建国初外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其必然性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进展D.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维护了国家独立

10.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约5000年—3000年间,产于阿富汗的青金石(一种蓝宝石),经陆上和海上两条 青金石之路 ,运至两河流域,并转运埃及,最后出现在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苏美尔人的神庙装饰及祭品等处。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古文明多元一体的趋向B.百姓日常生活的改善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D.地区性大帝国的扩展

11.

法王腓力四世在1302年创设并召开三级会议,确定了王国政府有权向天主教会征税的原则。1314年召开的第四次三级会议上,国王征收新税的要求得以通过。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  )

A.缓解了王权与教权的冲突B.打开议会立法的进程C.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D.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12.

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13.

下表反映的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事件。由此可得出,荷兰的扩张(  )

年份

事件

1611

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

1623

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

17世纪末

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

A.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B.使荷兰人控制了亚欧商路C.使得香料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D.推动了 三角贸易 的兴起

14.

同样令人困扰的问题来自新的劳动纪律和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的日程。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 该材料反映了(  )

A.手工工场的发展B.工厂制度的确立C.垄断组织的形成D.资本主义的兴起

15.

有学者认为: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时候,每一个参会的精英都知道他们将要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外交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宫廷与宫廷的关系,是君主和他们的外交大臣之间的关系。 该观点认为,当时欧洲(  )

A.民主制度尚不成熟B.民族国家尚未形成C.国际冲突难以避免D.外交制度需要完善

16.

如表是世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大事年表,此表可用来解释(  )

时间

大事件部分

1816

英国制定金本位制度法案

1931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

1945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行固定汇率制

1974

签订牙买加协议,实行浮动汇率制

A.国际贸易体系的重塑B.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C.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D.第三世界国家的努力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

县数

调查村数

村户总数

农户数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总计

38

152

24776

6840

12013

2144

20997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

32.6%

57.2%

10.2%

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

84.7%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

——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

材料三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双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划分。有学者认为先秦是中国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形成时期,魏晋至明清是中华文明的巩固发展时期。有学者认为先秦是中华民族多元共生阶段,秦汉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初步形成时期,魏晋至宋元是中华民族交融时期,明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最终形成时期。有学者认为秦汉至明中叶是佛家文化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碰撞交融时期,明末清中是中华文明与异质西方文化交流过程。

——综合费孝通等学者的观点

选择上述一种历史分期,利用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其分期依据。(要求:可以赞成、修改或另提出一个划分分期,并阐述理由,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教会法影响社会、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除了修道院内的神学法教育主渠道以外,神职人员的说教是最为广泛的神学法教育,神学法思想中的永恒法和自然法思想为人文主义法学派所汲取。而公开的法学问题争论和公共场所有关正义与自然法思想的辩论是最大范围的世俗普法教育。在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中,讲授的是古代罗马法,而讲授法律的方法是源自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辩证法。这些法律大学建立在西欧城市兴盛基础之上,针对当时社会教学市民法、罗马法、教会法等。

——摘编自马渭源《论中西传统法律教育的差异性及其影响》

材料二
明代朱元璋颁布 圣谕六言 ,通过乡约对圣谕的内容进行逐条细致解释,讲解与律令相关的内容及有关案例,提升圣谕讲解的深度;还颁布《教民榜文》,涉及治安、法律、赋税等多方内容,通过张挂晓谕、聚众讲读和木铎老人沿途宣讲等方式将榜文所体现的治理内容渗透给普通民众。朱元璋还首创申明亭,张贴朝廷律令、公示犯人犯罪行为,为民众所知晓。此外,明清私家律学广受瞩目,或旁引标注、或图表释注,提升了律令受众度。

——摘编自乔石《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法律教育发展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法律宣教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五、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的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893年的中国地区城市化率为6.5%,1949年,全国工业化率12.57%,城市化率10.6%。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英两国近代早期城市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社会环境,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