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34+3)【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7 浏览数:88

一、单选题

1.

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 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 ;种植方面,有 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 ;畜牧方面,有 获刍(割草),七月 等。材料表明当时(  )

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

如表所示为战国晚期两名思想家有关法律与治国的观点。由此可知,二人均认为(  )

思想家

观点

荀子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韩非

好恶者,上君主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亡者,其制刑赏不分也

A.法律高于君主权威B.法治可与德治并行C.治理乱世当用重刑D.律法是人治的工具

3.

秦汉廷议制度规定,皇帝下诏廷议的议题和参会官员范围,然后集议,议毕由皇帝裁断。若委托大臣主持,则由负责官员将所议结果写成书面文件,向皇帝汇报。上述规定(  )

A.减少了决策失误B.凸显了决策程序C.防止了君主专断D.强化了中央集权

4.

《汉书·元帝纪》载: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中华民族 安土重迁 思想的根源是(  )

A.国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B.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C.国家基层管理的逐渐加强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5.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的需要不断变革,如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变化情况。通过这一表格的内容,我们可以推知(  )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东汉形成州一郡一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地方行政架构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困局与探索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秦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6.

隋唐时期,侍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隋朝侍御史 始自吏部选用,不由台主 ,唐初侍御史 皆吏部与台长官、宰相议定,然后依选例补奏,其内诏别拜,不在其限 。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监察官员由监察主管部门独立任免B.监察官员独立行使监察权C.行政部门参与监察官员的任免工作D.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部门

7.

唐宪宗时,陕西人梁悦因其父被秦杲所杀,选择复仇杀死了秦杲后主动投案自首。该案件在朝堂引起了分歧,有的大臣援引玄宗时类似案件认为应该处死梁悦,而韩愈则认为梁悦一片孝心应该宽大处理。最终唐宪宗免其死罪,只对其决杖一百,配流至循州。这表明唐代(  )

A.礼法合一彰显儒家仁孝精神B.血亲复仇受法律肯定和支持C.处理刑事案件缺乏固定条例D.朝堂议论决定司法审判结果

8.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可能出现于唐朝长安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铜钱购物D.出门时穿件棉布衣服

9.

唐朝时,科考前考生常托人将自己的习作上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以期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以及公开赞扬,这种比拼人脉的做法甚至可以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朝则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使用糊名、誊录、锁院等方式维护考试公平。这一转变(  )

A.使实用性人才得以脱颖而出B.削弱了富商豪绅的政治影响C.对儒学复兴产生了不利影响D.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10.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下图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
202403041935529601

A.政府因税制改革各项收入增加B.海外贸易致使经济繁荣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D.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11.

茶马古道与茶马互市发展到宋朝时成为了政府加强西南边境地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宁和平,宋朝的统治者以茶马互市巩固边疆,通过开放边境互相贸易的形式,实现对西南少数民族的 羁縻 目的,利用经济文化的方式阻止了少数民族的武力侵扰。关于宋朝的茶马互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B.客观上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开发C.薄来厚往加剧了宋朝财政负担D.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2.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

资料来源

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

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A.优抚政策B.基层治理C.律令儒家化D.户籍制度

13.

劝借之令 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 官府不许逼抑科扰 ;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 候年丰加息偿之 。这些措施(  )

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14.

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15.

表3为1955年3月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的纸币图案简表,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表3纸币图案简表

正面

背面

主币: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边框部分还有部分古建筑、彩画、敦煌飞天的飘带的图案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①3元、2元、1元图案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②10元、5元图案等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治本色
③辅币图案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开展
④部分古建筑、绘画的图案等体现了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6.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 下列事件,符合文中 现代化 特征的是(  )

A.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B.英国国王亭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D.德意志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17.

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 这里的 最有可能是(  )

A.咖啡B.甘蔗C.玉米D.烟草

18.

16世纪以后,威尼斯的玻璃制作工艺流传到欧洲的其它国家,这些国家的玻璃工业在仿制的同时融入了各国地方特色,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对威尼斯玻璃工业冲击极大。这反映出(  )

A.欧洲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交流与互动推动了经济发展C.世界市场造成社会贫富分化D.传统技术逐渐失去原有价值

19.

有学者指出:资产阶级在18世纪为其自身设计的法律体制,主要是以包括罗马法、封建法、公教法、王室法、商人法和自然法在内的六类法律为根据,并对之加以承袭而形成的。这六类法律反映了现实权力的格局。这说明(  )

A.罗马法为后世立法提供参考范例B.法律的完善应立足于现实的需要C.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实用性较强D.法律制度建设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20.

自由与平等是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之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更加强调 平等 ,而北美殖民地独立运动更加突出 自由 。这主要是由于(  )

A.两国历史传统差异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C.接受启蒙思想有所侧重D.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差异

21.

1870年,英国格拉斯顿内阁发布有关文官改革的枢密院命令,规定文官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上述规定(  )

A.奠定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B.体现出政府重视选拔通才C.推动文官选拔方式的变革D.有利于提高政务官的素质

22.

1870年以后,大量价格低廉的外国小麦进入英国。图为当时英国讽刺漫画,图中文字为 农业——真正的 不受保护的女性 ”。该漫画旨在强调英国(  )
202403041935529601

A.近代农业技术落后B.农业和工业革命相互排斥C.农业生产受到威胁D.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调

23.

下图某一时段英国城镇人口增长信息表(a和b年的时间间隔为50年)

城镇类型

a年平均人口数

b年平均人口数

年增长率

伦敦

959000

1362000

182

郡城

6000

14000

161

滨水城镇港口与海滨胜地

5000

19000

256

海港

16000

49000

219

制造业城镇

14000

46000

238

矿业与五金城镇

13000

42000

234

判断a—b时段处于(  )

A.17世纪下半期B.18世纪上半期C.19世纪上半期D.19世纪下半期

24.

当今美国一半以上的公共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覆盖了慈善、宗教、教育、扶贫、养老、卫生、环保,社区建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查显示,21世纪初,全美51%的医院、46%的大学、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的公共服务都由非政府组织供给。美国的非政府组织(  )

A.使得基层治理更高效B.标志着治理体系的完善C.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责D.化解了基层社会的矛盾

二、材料阅读

25.

民族主义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它一直被历史学家称之为一把 双刃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 民族国家主义 。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 民主民族主义 。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民族主义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得到极大发展,也改写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将希望寄托于奥地利和普鲁士,最终普鲁士在俾斯麦的带领下战胜奥地利。匈牙利摆脱奥匈帝国赢得独立: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和罗马尼亚脱离土耳其取得完成独立。民族主义思潮也推动了国家和国家权力的发展。 民族主义者将国家视为自己的延伸,视为抵抗外来敌人的守护者和成就民族理想的工具 。英国、俄国、法国以及新独立的意大利、德意志纷纷进行殖民扩张,甚至巴尔干地区的新兴民族国家也加入抢夺帝国的行列, 新帝国主义成为了新民族主义的表现

——摘编自赖海榕、黄玉桃《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分别归纳每一阶段的基本内涵(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影响(1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 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 ,同时, 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 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 ,只有 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三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 统购统销 。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 统购统销 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某学校高二(1)班以 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 为主题, 以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班级研讨会等方式,认识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探讨如下问题:

A.国家统一:探讨中国走向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不同历史阶段,认识统一是主流,是历史的大势。
B.要在中央:探讨中央集权与大一统的关系。整理不同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力量强弱变化的资料,分析中央集权对保持大一统的作用。
C.郡县体制和因俗而治:探讨历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大一统的影响。通过了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形成的运行机制。
请任选一个问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以中国历史上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为例,自拟题目,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