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东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30+2)【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32 浏览数:146

一、单选题

1.

在距今约4700—4200年的广东曲江石峡遗址中,出土较多带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风格的玉器,如琮、璧、璜、玦等,还有相当数量源自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的石器。这反映出(  )

A.长江下游史前人群向岭南移动B.区域早期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C.中原文化不断向南方地区辐射D.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已基本形成

2.

商代尊河神(即黄河之神)为祖神,周代将它比作诸侯,但其形象并不明朗。战国时期,河神改称河伯,《庄子》则将它描绘成行动敏捷、感情丰富、声音洪亮、善于自省的长者。这一演变反映了,先秦时期(  )

A.迷信色彩逐渐淡化B.宗法制度已经崩溃C.鬼神观念趋于瓦解D.人文意识日益增强

3.

秦汉时期,国家对官吏的约束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据相关记载,这一时期对官吏的婚姻约束大致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赘婿不得为吏;其二,外籍郡县长官不得在为吏之地娶妻为舍;其三,官吏在工作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归家或与妻子同居于官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行政效率B.消除了贪污腐败C.杜绝了地方割据D.加强了专制集权

4.

两汉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表明两汉时期(  )

A.传统科技长期世界领先B.统一繁荣助推科技创新C.中央政府重视科技发展D.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交流

5.

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B.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C.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D.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6.

《礼记·内则》规定: 男女不通衣服 ,然而唐朝贵妇常以戎装、男装为美。高宗时,太平公主曾穿武官服装在宫中表演歌舞。宫女们穿戎装、男装就更普遍了。这反映了唐代(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男女地位趋于平等C.社会风气开放包容D.女子从戎成为风尚

7.

在唐代,举人在考试前要象征性地给考官提供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接着他们要和考官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考生期待和考官之的情谊能帮助自己通过科举。据此可知,唐代(  )

A.门阀士族控制官员选拔B.选官以品行为标准C.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D.科举制度有待完善

8.

图1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这一朝代是(  )

图1

A.汉朝B.唐朝C.元朝D.明朝

9.

宋太宗时,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 三年一替 。这反映北宋(  )

A.政治制度愈加成熟B.行政效率有所提高C.官员职能较为混乱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0.

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这表明宋辽和议(  )

A.彻底解决了宋辽矛盾B.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C.消除了北宋边境隐患D.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

11.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有犁、镬、耧、耙、锄、镰等。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在宋代也纷纷出现。这表明宋代(  )

A.铁制农具出现B.农业技术提高C.尚文风气盛行D.冶铁技术发达

12.

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不拘资格, 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同时又奖励人民上书言事, 凡百官、布衣、百工、技艺之人,皆得上书,并许直至御前奏闻。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动社会平等B.监察官民言行C.巩固国家政权D.控制民间经济

13.

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到: 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 雍正帝旨在(  )

A.阐明政权正统地位B.揭露明亡真实原因C.批判农民起义弊端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14.

有学者指出清朝 在压力之下……大多数的儒生慢慢退缩到安全地带,有的从事于经学的研究,有的专心做八股文章,以求在科举仕途上猎取功名 ,这里的 压力 主要是指(  )

A.军机处的设置B.文字狱的推行C.科举制的完善D.儒学地位式微

15.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言中说到: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并指出 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议论,筹划)也 。魏源提出以上主张(  )

A.目的是学习西方以求自强B.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缘于国内阶级矛盾的加剧D.促成统治集团全面学习西方

16.

据统计,江南制造总局1867年至1904年,共生产火炮742尊,步枪65300支,炮弹160万发,子弹860万颗,地雷、水雷1500个,火药667万磅。从1868年到1875年,共造铁壳蒸汽动力炮船16艘,小铁壳船5艘,还设立翻译馆,请外国人翻译数理化书籍。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A.实现了 自强 求富 新政目标B.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政治秩序
C.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D.达到了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

17.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在北京首创《中外纪闻》,每期发行量多时可达两三千份;1896年,维新派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几个月内发行量飙升至1.7万份;1897年,《国闻报》在天津创刊。至百日维新前,全国至少成立了70多个民间学会、学堂。这表明(  )

A.改良的社会力量逐渐凝聚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C.中国的社会性质根本改变D.近代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18.

1905年,在同盟会筹备会议上,有人提议会名为 对满同盟会 。孙中山认为革命并非专为排满,还要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应定名为 中国革命同盟会 。但是有人认为此会是秘密团体,不宜使用 革命 二字。经讨论,最后定名为 中国同盟会 。这反映出(  )

A.孙中山的意见不被重视B.同盟会无意进行革命斗争C.反清是同盟会唯一目标D.孙中山具有民族民主意识

19.

表1中的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史实1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史实2

191212月荣氏兄弟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之后不断发展

史实3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表1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社会风俗的近代化C.民国初年的新气象D.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20.

国民革命期间,贺龙通过 敬告民众词 的形式揭露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罪恶,宣传北伐军的主张。湖北公安县的民众烧茶做饭,甚至杀猪宰羊,慰劳北伐军官兵。有几百农民运弹药、背伤员、帮助侦探敌情、充当向导,保障了战役的胜利。这表明(  )

A.国民革命具有一定群众基础B.宣传工作水平决定战争胜败C.农民成为国民革命的主力军D.工农联盟的道路已经被确立

21.

1925年,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将翁同龢日记影印出版。影印时,张元济和翁的后人为师讳、为祖讳,把他们认为 不合时宜 的内容隐去。日记出版后,很快被前清遗老遗少发现有删改的痕迹,以致有人怀疑日记的真伪。这反映出(  )

A.日记不具备史料价值B.运用史料要审慎辨析C.翁同龢生平无法了解D.立场决定史料的真伪

22.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由此可知,土地革命(  )

A.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B.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3.

九一八事变后,国立北平大学的学生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希望 立息内争,一致对外 。蒋介石却公开宣称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 ,而 安内 的重点是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这表明国民政府(  )

A.积极凝聚民族救亡力量B.完全丧失了知识分子支持C.背离了抗日救亡的方向D.彻底放弃了对日军的抵抗

24.

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在1937年前共有工厂234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3%,稍具规模的工厂几乎没有。表2为1938年后,7省历年开办工厂数量统计(单位:个),据此可知(  )
                                                                                                           表2

年代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419

517

1306

1061

1376

549

5462

A.抗战局势影响工业布局B.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斐然C.西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D.中国经济格局被根本改变

25.

1948年1月至8月,上海批发物价上涨了50—100倍。每担大米1月价格为法币150万元,5月价格为580万元,8月则至6500万元。这一现象(  )

A.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B.表明上海经济地位在滑落C.助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加剧了国民党的统治危机

26.

图2是1951年发行的宣传画,画面中工厂车间的墙上是 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的图表,每个月的指标直线上涨。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  )

图2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

A.工商业改造已完成B.大跃进正如火如茶C.抗美援朝鼓舞生产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

27.

1969年7月,美国宣布放宽对中美之间人员往来和贸易交流的限制;1970年1月,经美方首先提出,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举行;1971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后又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表明当时(  )

A.中美两国为实现关系正常化积极互动B.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已形成

28.

有学者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 它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 该学者评论的制度是(  )

A.小农私有制B.生产合作社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宪法第31条的规定(  )

A.为 一国两制 提供了法律依据B.扩大了香港和澳门的高度自治权C.直接促成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D.解决了海峡两岸统一的国际障碍

30.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意味着(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B.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实现D.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二、材料阅读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尚和合 。所谓 和合文化 ,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唐太宗云: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 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 和合文化 时代价值的认识。(6分)

32.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唐代的主粮结构主要由粟、麦、稻构成。粟、麦的生产和消费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粟、麦两者相比,粟的地位更高,而麦为 杂稼 杂种 之属。北宋时,稻米不仅是南方居民的主粮,也是北方广大城市居民和军队、官员的主粮。为防备契丹铁骑南侵,政府鼓励北方种稻,河北沿边, 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 。真宗时期,占城稻传入,其成熟得快和耐旱的特点使人们得以扩大稻谷的栽培。宋代麦的地位超过了粟,南方麦类的种植面积得到扩大。

——摘编自刘朴兵《从饮食文化的差异看唐宋社会变迁》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近代以前,西餐就经早期的西方来华人员而传入中国,很多人认为 夷人 烹制的 番菜 和刀叉 茹毛饮血 式的饮食习惯,既不卫生也很野蛮。鸦片战争后,大量西式菜肴进入租界。在一些人眼中,西方国家成为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其饮食文化也披上了绚丽的外衣。很多西餐馆地道的手艺加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很快使得西餐在中上层群体之中打开了市场。与此同时, 西菜中吃 日益流行,通过改良,西式菜肴逐渐以新的面目融入上海本地的饮食体系中。

——摘编自吴百欣《近代上海西菜改良与饮食观念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主粮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稻米地位上升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对中国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推动中国民众西餐观念转变的因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