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342

一、单选题

1.

据学者研究,商代的祖先崇拜极为发达,祖先享有的祀典远比天帝与其他自然神丰盛,祖先神所辖范围也十分广泛。盘庚迁都后,因 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太甲则因不行汤政而遭到放逐。据此可知,商代统治者注重(  )

A.维护神权B.遵守祖制C.频繁祭祀D.推行德治

2.

两汉时期,朝廷在立皇后、立皇太子、改元、即皇帝位、祥瑞、灾异等各种时机均会大加赏赐,其中对 三老 基本上每有加赐,皆无遗漏。西汉以赐帛为主,东汉改为赐爵,但赏赐对象均以 县、乡三老 为主。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维护地方秩序B.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C.强化了官僚行政体系D.建立起社会优抚机制

3.

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 。《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 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4.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学写本,其内容既有描述敦煌的 乡土作品 ,也有描述塞外风情的异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经该地的各色商人。这有助于研究隋唐时期(  )

A.兼容并包的时代特征B.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C.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D.士商杂糅的发展趋势

5.

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 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C.规范行政治理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6.

晚明时代,社会一时尽弃实学,谈良知者满天下,出现了士大夫阶层公开蔑视传统礼法和忠君节义观念的现象。 人人皆有良知 人人皆可为尧舜 的学说被不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 君父可以不恤,名义可以不顾 的思想主张。这一变化所依托的主要条件是(  )

A.专制皇权的强化B.社会主流思想的嬗变C.社会经济的变迁D.知识精英阶层的觉醒

7.

下图为清代沿海与内地关税(包括常税与洋税)征收示意图。这主要反映出清代(  )

A.国家关税主权遭到破坏B.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D.沿海地区商品流通活跃

8.

作为史料,下图中的 华工墓地 可用于说明,一战期间(  )

A.北洋政府实行 以工代兵 B.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C.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力量对比决定国际关系交往

9.

1937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新成立的中共江苏省委不按地区而以职业和产业设立了军事、工人、职员、学生、妇女、文化界运动委员会等6个系统党委,并直属领导教育、巡警、海关的党支部。这一做法(  )

A.汲取了城市工人运动的教训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完成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D.扩大了民主政权的基础

10.

下图是创作于新中国某一时期的宣传画《热爱苏联工程师》。这一时期应当是(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 计划时期C.文化大革命 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11.

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 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 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D.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2.

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

A.人地矛盾逐渐凸显B.世俗王权得到加强C.庄园农业生产衰退D.瘟疫造成人口锐减

13.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们又强调上帝无兴致参与到具体的事务中来,并且认为,这个世界可以按照上帝创造的理性与自然法则运行。这一主张(  )

A.反映了无神论的观点B.源于理性精神的进步C.引领了科学革命方向D.体现了未来社会蓝图

14.

18世纪的英国,郡选区仍延续1429年的议会法令,民众需要具备祖传的自由持有农身份且年收入40先令以上才有选举权。至19世纪初,英格兰以地产、产业来规定选举权的选邑有70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君主仍然掌握权力B.民主政治亟需完善C.贵族垄断选举权力D.议会中心地位确立

15.

下图为1931—1933年苏联年度计划增长目标(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
注:数据来自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史》

A.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迅速B.探索经济建设的新模式C.借鉴了西方工业发展经验D.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16.

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 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欧洲 ,而不是政治化的西欧和东欧。还宣布:法国不需要任何国家保护,法国政府单独控制本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部队。戴高乐政府于1966年退出北约,并要求北约基地撤离法国。戴高乐政府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选民的支持B.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C.彰显本国的经济实力D.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一统 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材料二
历史地看,原处于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中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努力寻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改革,从而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驱动力。边疆社会发展与中原地区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平衡,而新的统一的条件则在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最终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摘编自向燕南《辽金西夏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材料三
清代,边疆在空间划分上呈现出从界线模糊到边界清晰的特征,在治理上呈现出从拱卫中央、维护统治到维护 国家主权完整 目标的转移,从而完成从 天下 到近代 国家 的转变,其边疆治理呈现出陆海兼顾的企图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倾向。

——摘编自吴曼《从天下到国家:清代的边界与边疆治理》

材料四
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1)概括材料一中 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4分)
(3)根据材料四,简述 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的史实依据。(6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角贸易和直接贸易渠道。随着大西洋贸易的发展,英国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棉纺织业、玻璃制造业、丝织业、肥皂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也建立并发展起来。如果以1700年的发展指数为100,1800年时英国出口工业指数为544。英国的出口工业中原料加工再出口工业占相当大的比重,如1700年烟草、亚麻、印花布和糖的再出口占总出口工业品的三分之二。法国的工业生产也因大西洋贸易对工业品需求的增加而得到政府的扶持,1787年法国出口的工业品占到了出口总额的34.2%。

——摘编自于民《16—18世纪的大西洋贸易与现代早期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材料二
几百年来,欧洲都从亚洲进口大量香料、丝等产品,却很少有产品出口到亚洲。西班牙征服美洲,为欧洲提供了暂时的解决办法。新大陆的金、银大量输往亚洲,其中可能有一半运往中国,以换取欧洲人真正能消费的东西。中国实际上是16—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1)指出材料一中16—18世纪大西洋贸易的形式,并简析其历史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6—18世纪中国南海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原因。(6分)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期望新的国际组织权力大于国联,效率高于国联。联合国议事依其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三分之二票和简单多数票通过,同时设立安全理事会并全权赋予其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
对于侵略国掠夺的领土,盟国采取了坚决的剥夺措施。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
五大国被赋予了 世界警察 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
最后必须指出,盟国在战时所勾画的战后秩序与战后实际形成的秩序有着相当的不同。这是因为构建这一体系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概括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设计意图,并进行简要评述。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为2021年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时期

人物

地域类

事件

现象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北抗联精神、张思德精神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

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杰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塞罕坝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

特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丝路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精神斗

三牛精神

从材料中任两个时期或两个类别各选一种精神,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符合选取要求的精神,论题正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