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15

一、单选题

1.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已发现43处遗址点,多为积石冢性质(如下图),其最大特点是无论是一地单冢或多冢,每个地点都设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墓葬置于中心大墓南侧。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法观念的萌芽B.区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C.社会结构的变革D.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成

2.

西汉击退匈奴后,边郡和内地之间,邮亭驿站相望于道,大量的徙民与戍卒来到河西走廊,将中原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带到这里,在荒凉的原野上开垦耕地,种植谷、麦等农作物。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B.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C.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D.推动了国家的统一进程

3.

下表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表中现象在唐代出现的原因有(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①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寒门小族被排挤打压
③门阀士族控制了人事权    ④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柳开在《河东集》中对于当时的宋政府描述为: 上自中书门下为宰相,下至县邑为簿尉,其间台省郡府公卿大夫……皆上之所取贡举人也。可谓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这体现了宋代(  )

A.世家大族掌握政权B.官僚队伍膨胀C.科举取士公平公正D.文人治国理念

5.

明代朱橘主编的《普济方》中说: 愿为良医力学者,当在乎致知,致知当在乎格物,物不格则知不至。 明末医学家张介宾所作《传忠录》以 明理 为首篇,直言 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 。这反映出(  )

A.医学在批判中发展B.理学影响医家治学理念C.社会崇医之风盛行D.明代医学陷入教条困境

6.

洋务运动的产物,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建船政学堂、湖北枪炮厂等,无一不带有地方性质。甚至北洋水师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属于李鸿章的 个人私藏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改变了经济结构B.客观上增强了地方势力C.社会影响力有限D.未得到清政府充分支持

7.

1920年5月,陈独秀在其《劳动者底觉悟》中指出: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 随后,一些青年人不断深入到上海、南京、香港等地调查工人阶级状况,并将调查情况发表在报刊上。该现象的出现(  )

A.源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B.表明唯物史观已被普遍接受C.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D.表明工人阶级自我意识觉醒

8.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晋察冀画报》,以摄影照片的形式展现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战斗情况。画报上出现的部队和人物,表示要更勇敢地多打胜仗,而没上画报的部队纷纷以 打胜仗,上画报 下次战场见,看谁上照片 作为战前动员口号。由此可见,《晋察冀画报》的创办(  )

A.提升了共产党员干部素质B.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C.鼓舞了边区军民抗战斗志D.保障了敌后战场的地位

9.

《共同纲领》中指出: 新中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正义事业,”1963年,周恩来率团访问了亚非拉十四国,提出与亚非拉国家互帮互助,为它们提供援助。这表明新中国初期(  )

A.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积极履行大国责任C.突破了外交上意识形态束缚D.外交秉持道义观念

10.

2022年,中国与周边国家进出口商品总额突破2.17万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78%。中国已成为亚洲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地,连续3年同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比10年前翻了一番多。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

A.坚持互利共赢B.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国家C.注重灵活务实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局面

11.

早在古王国时期,埃及势力已伸展到巴勒斯坦地区,到新王国时代,其统治区域一度达到幼发拉底河。与此同时,西亚文明也从两河流域不断向外扩展,古巴比伦王国已把势力伸展到两河流域北部和地中海东岸。这可用来说明(  )

A.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征B.早期文明间的冲突与交流C.古代帝国都实行君主制D.军事征服破坏了文明发展

12.

文艺复兴前期的博物馆,常被权力阶级作为 珍宝柜 以满足其收藏需要,其后渐被动地成了权力阶级 控制自然 说服 民众的工具。法国大革命后,博物馆从专制权力的象征变成一种教育公民,从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工具。这一历程表明(  )

A.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B.博物馆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C.博物馆是公众教育的最佳场所D.博物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13.

拉美植物学家卡尔达斯(1768—1816年)曾说,他所有研究的目的都是为自己国家的研究和发展 提出一个美洲模式 ,他坚信拉丁美洲摆脱欧洲的政治枷锁的同时,还需要去除对欧洲的科学依附。这一言论折射出当时拉丁美洲(  )

A.实现了科学思想领域的大联合B.文化的混合性特点C.科学启蒙与政治独立的一致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14.

据统计,英国1855—1868年录用的9826名文官中,有7033名未经任何竞争考试而获得官职,有2765名只经过一些有限的竞争性选拔,只有28人是经过完全公开的竞争性选拔。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官选拔(  )

A.具有局限性和传统色彩B.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C.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贯彻D.被贵族阶层完全垄断

15.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正在瑞士流亡的列宁急于回到俄国。下图是列宁回国的计划路线和实际路线。在这一回归路程中,德国政府帮助列宁是出于(  )

A.认同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B.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结成战争盟友C.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信奉者众多D.支持列宁革命以摆脱两线作战局面

16.

1957年《罗马条约》谈判期间,美国明确支持原子能共同体,大幅下调浓缩铀价格,向国外修电站提供铀原料。对于经济共同体,美国的企业界虽感到有些不安,但政府领导人认为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可以把联邦德国归并进来,巩固面对苏联的西方。这表明(  )

A.西欧联合起来对抗苏联B.政治缓和带动经济的发展C.大国博弈影响世界格局D.西欧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据此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40年以前,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了牵制日军,我党对敌占区实行了严格的完全管制贸易政策,禁止边区粮食出口,不与敌占区开展贸易。1940年4月召开的黎城会议上,中共中央北方局确立了 对外统制,对内自由 的经济与贸易政策, 对外统制 是指根据地的出口贸易必须在根据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商品的出口必须换回根据地所需的必需品; 对内自由 是指除特别规定的违禁品外,在根据地内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1943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日趋完善,根据地在贸易统制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市场,采取统制与市场相结合的粮食统制政策: 恢复粮食自由集市,根据地内粮食买卖贩运完全自由。 由此,太行区以粮食交易为主的集市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摘编自杨建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粮食统制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3年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的第一年,尽管得到了苏联等国际力量的支援,但要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仍需在综合考量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建设,从具体国情来看,1953年,我国市场上多次出现各类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中粮食领域的消费状况最为严峻。1953年,国家只能完成310亿斤的收购,而统销数量则需要567亿斤。城镇地区的用粮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1953年城镇人口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765万增加至7725万人。加之自由市场上粮食倒卖、投机倒把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消费。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之后,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长达38年之久的 票证经济 的序幕。

——摘编自高倩《凭票供应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953—197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粮食政策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粮票制度的原因。(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毋庸置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需要人才,而同时这一大背景又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人才所处的环境也对当时人才作用的发挥、工业技术的革新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8世纪下半年的英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面临巨大变化,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与日俱增。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经济、技术、医药、建筑、航海、艺术家等各类人才,这对世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阶层送自己的子女上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农奴阶层随着自由身份的实现和经济能力的加强,他们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的同时,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突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当时的劳资关系,英国政府在1700—1760年间,颁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使劳工在雇主拖欠、克扣工资时提起申诉有了法律保障。

——摘编自张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才环境探究》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界人士、经济学家带动科技人才观发生两重变革:一是将科技人才提升至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竞争的决定因素;二是赋予其等同于商品和资产的属性,直接影响了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标准。美国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将移民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利用大规模的商业宣传、海外招聘以及 凭才能换公民身份 策略,建立起对全球人才优先挑选配置的特权。英国、加拿大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效仿美国的改革,到20世纪60年代末多方多维参与的、常态化的国际人才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重塑了国际移民的流动方向和特征。

——摘编自任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际科技人才的争夺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人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争夺国际科技人才的原因及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