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合肥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83

一、单选题

1.

《礼记·曲礼下》中对于西周祭祀礼仪有记载: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这反映出西周(  )

A.注重维护和规范等级秩序B.祭祖习俗十分盛行C.人们的人文意识渐趋加强D.周王牢固掌控地方

2.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 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 罗马史家感叹 人民开化文明 ……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 。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3.

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墓中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宴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送行图。这体现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4.

《梦溪笔谈》记载: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馑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这一做法(  )

A.旨在宣传佛教的精神救济B.规范了民间社会救济行为C.体现了救济方式的多元化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5.

明清时期,继承了乡饮酒礼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是正式的宴饮,过程分为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无算乐等环节,在升降拜答、注重行为仪式感的同时,将音乐的演唱、演奏融入其中,使道德礼仪的思想主张在艺术层面得以充分展现。由此可知,这一习俗(  )

A.运用律法推动儒学世俗化B.致使古代地方行政体制逐渐成熟C.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D.反映出国家对人民控制日渐强化

6.

下面是1850年至1936年中国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1936年币制:亿元)的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年份

农业

工矿交通业

服务业

人口亿

人均国民收入

1850

——

——

——

4.15

43.80

1887

99.87

14.49

29.07

4.00

35.90

1914

128.01

24.80

34.72

4.55

41.22

1936

166.41

40.60

51.51

5.11

50.51

A.传统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B.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C.国内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开垦D.近代民族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7.

下面为马星驰《愿国民永永勿忘此日》的漫画作品,选自1915年5月10日出版的《神州日报》。对这一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意味着一战后日本独霸了中国B.日本企图进一步控制中国C.反映出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D.体现出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8.

1939年9月在陕甘边区,中央党校成立了回民班;1941年6月在陕北公学成立了民族部;边区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学校,功课里增加了阿拉伯语。另外,还创办了两所蒙古族学校;1941年创办了民族学院,招收了蒙、回、藏、苗、汉等各族青年300多人。这一做法(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9.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指出: 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 这一观点(  )

A.奠定了思想解放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国家热情C.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消除了教育科技领域形式主义弊端

10.

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已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推动了整个西亚地区出现了 和解潮 。这表明中国(  )

A.具有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和影响力B.成功化解了西亚地区的矛盾C.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对优越性D.积极在西亚地区与美国角力

11.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地区的巴比伦国王组织编撰的。据研究表明,古罗马法律原则和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启发,如合同法、财产法和刑法。在现代社会,许多国家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从法典中汲取对于人权和平等的价值观,强调每个人应该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可用于说明(  )

A.西亚是世界文明最早起源地B.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利于世界文明发展C.古代西亚法律体系最为发达D.战争加强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

12.

卢梭指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他们团结起来,才是他们保存自己的唯一方式。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广大人民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求C.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发展趋势D.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经济诉求

13.

1885年1月26日,起义军奋勇跨过尼罗河,攻破喀土穆城防,斩戈登于总督府楼梯上。马赫迪把这一胜利不仅看成是对埃及占领者的胜利,同时看成是对英国殖民主义侵略者的胜利。据此可知,苏丹马赫迪起义(  )

A.促使苏丹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B.带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C.具有反殖反帝的双重斗争意义D.摧毁了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14.

1936年,美国农业部公布了《州水土保持区法》,规定农场主按自愿与合作的原则联合起来,接受农业部、土壤保护局、州水土保持委员会等机构提供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协调土地使用关系。美国公布这一法律旨在(  )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B.协调国家与农民土地使用的关系C.加强对农场主管理D.提升和保护土地可持续生产能力

15.

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成立西德政府、发行B记马克,而苏联也联手东欧国家,以成立东德政府、发行D记马克。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总结道: 它(外长会议)不能满足被设立的目的了。 这一现象(  )

A.实际上是美苏争夺利益的产物B.推动了德国被分区占领C.表明德国政治民主化已经实现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6.

2009年12月,美国推出了《重整美国制造业》计划,希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德国于2013年推出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 工业4.0”战略的建议》;我国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说明(  )

A.制造业是未来工业发展基石B.科技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D.大国竞争的实质在于工业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美洲经马尼拉运回澳门进入广州的商品有白银、苏木、蜂蜡、墨西哥洋红等,其中以白银最多。运输这些货物的都是载重在300吨左右的大帆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1565~1815年,时间跨度长达250年,史称为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大帆船贸易中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4.4亿两。一方面是不断增发的纸钞,使纸币信用逐步丧失;另一方面是在对外贸易中不断收入白银,相对于滥发无度的纸钞,白银币值更加稳定,受到广泛的欢迎。白银从官方严厉禁止使用的非货币贵金属,逐步占领了原本由纸钞流通的领域,最初仅限于民间的交易,后来逐步被官方认可、接受。万历九年(1581年),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一条鞭法 的财税改革。 一条鞭法 规定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必须折成银两缴纳。

——摘编自翁礼华《外贸顺差:明代货币从纸币变为银本位制》

材料二
1933年,新当选的罗斯福计划以 金三银一 的比例,向世界收购金银,同年,放弃金本位制,在国际上高价收购白银。1933年3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确定以上海为试点,推行 废两改元 的货币制度改革,公布上海银两与银元的换算比率。4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试行 废两改元 货币制度改革后,面向全国正式推行改革,宣布全国范围内自4月6日起,所有公私款项的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仍用银两者在法律上无效。对于持有银两者可以送与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或者交付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按照规定比率兑换银元,同时对其他各个地区的银元、银两兑换比率作出明确规定:以上海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一元为标准,以银元收付。至此,在中国近代金融领域中,废除落后银两制度、统一流通货币的货币制度改革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下得以实施。

——摘自王忠宝《利益集团与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后期银本位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 废两改元 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17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 城市兴起 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 逆向转移 。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7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