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31

一、单选题

1.

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红山文化遗址的积石冢是有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具有唯玉为葬的显著特征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

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产生

B

太湖西北岸的丁埂遗址属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出土了大量渔猎用具,仅渔网坠就多达500件左

生活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

C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

生产工具以骨器为主

D

西周何尊青铜器内底刻有宅兹中国的铭文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

《汉书 ·艺文志》认为,诸子百家源于周王室官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这一历史叙述(  )

A.顺应了休养生息的需求B.体现了大一统的学术构建C.批判了罢黜百家的政策D.客观地记录了历史事实

3.

北魏大臣高谦之认为, 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 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 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即将钱币分量减轻而币值不变),可以富益 。这反映了北魏(  )

A.别铸小钱有利于商品的流通B.通过币制改革实现社会稳定C.统治者铸钱敛财的货币观念D.正确借鉴了历代钱法的得失

4.

公元734年,日本僧人荣叡和普照来华求法,并在洛阳邀请到了唐僧道琳、印度僧人菩提迁那、占城乐师佛哲、波斯哲人李密器等人一同赴日。这可以用于印证(  )

A.洛阳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B.日本遣唐使以求法僧人为主C.唐朝政府推动了宗教交流D.中外交流由陆路向海路转变

5.

宋代文人士大夫习医之风兴盛。他们认为儒医相通,医乃仁术而非 方技 ,并将义理之学融入医药学理论。这得益于宋代(  )

A.格物致知学风盛行B.医官考试制度形成C.医疗保障制度完善D.文人雅致文化兴盛

6.

明朝初期,以十五布政司分治天下。永乐时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事务完成后便回朝复命。后来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设置了巡抚官,负责处理地方重大事务。这说明明代(  )

A.行省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B.巡抚取代了布政司的职责C.巡抚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质D.地方势力威胁了中央集权

7.

1847—1848年,广西天地会起事已多至数十次。巡抚郑祖琛因地方兵饷两缺,无力镇压,而欲上书请求朝廷调拨,却被军机大臣穆彰阿告诫 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上烦圣虑 。此事可以反映出(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满汉矛盾激起农民运动C.清廷无力镇压农民运动D.晚清地方治理陷入窘困

8.

法国《小日报》刊载的1905年中国年度事件(节选)如图1所示。下列主题最能概括其时代特征的是(  )

221日,日俄奉天会战拉开序幕,310日,日军占领奉天

730日,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

92日,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

924日,在北京正阳门车站,派出考察立宪的五大臣遭到自杀性炸弹袭击

1222日,中日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图1

A.西学东渐与变法改革B.欧亚大战与政体之争C.国运沉沦与社会转型D.改良与革命分道扬镳

9.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 老德记 汽水的广告漫画。下列选项中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图2

A.实业救国热潮逐渐兴起B.汽水企业维护民族品牌C.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D.商业营销迎合爱国主义

10.

1969年,中央政府将全国划分为10个经济协作区域,并命令每个协作区域建立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1973年,中央政府将经济协作区域合并为6个,并放缓了建设步伐。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已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B.外部环境趋向缓和C.纠正了 文革 思潮D.政府调整工业布局

11.

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表1)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表1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B.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D.民族迁徙决定中西历史走向和趋势

12.

从12、13世纪起,欧洲一些君主为了能够 更方便地解释自己的政策以及索取金钱 ,逐渐热衷于召开由市镇代表和封建领主、教会主教一起参加的大型会议。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王权掌握了世俗最高统治权B.城市向国王支付赎金获取自治C.市民与领主和教士平等议事D.议会起源与王权加强紧密相关

13.

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14.

图3为20世纪初一幅名为《军纪套笼》的时政漫画。画面中一名德国军人正在训练一排带有编号的非洲长颈鹿练习正步走,另一名德国军人正在给一条非洲鳄鱼的嘴巴戴上安全笼套。作者意在(  )

图3

A.赞扬德国使非洲秩序井然B.揭露德国掠夺非洲动物资源C.讽刺德国的铁腕殖民政策D.表现德国军队严谨纪律作风

15.

表2 二战后苏联出口商品构成比例变化表(部分)

产品比例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机械设备/%

12.3

20.7

21.5

15.8

13.9

燃料和电力/%

3.9

16.2

15.6

46.9

52.7

矿石、金属及其制品/%

10.8

20.2

19.6

8.8

7.5

粮食及粮食加工品/%

21.1

13.1

8.4

1.9

1.5

日用工业产品/%

4.9

2.9

2.1

2.5

2.0

根据此表可知,苏联(  )

A.扭转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B.赫鲁晓夫改革改善了国内民生C.经济发展日益倚重于能源出口D.勃列日涅夫改革提高生产效益

16.

20世纪50年代初,弘扬各类运动精神的少年漫画杂志在日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全民最喜爱的棒球和相扑,再到钓鱼赛车等运动,一应俱全。该现象反映了日本(  )

A.强调重塑民族信心B.社会娱乐生活丰富C.军国主义死灰复燃D.战后经济发展迅速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 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 该评价引发了关于 陈寿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 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表3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陈寿贬抑诸葛亮 案的历史书写变化。(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 历史事实 历史书写 之间的关系。(6分)

18.

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合作共赢始终是硬道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5000多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中华民族深知 国虽大,好战必亡 的千年古训,拒斥 国强必霸 的强盗逻辑,不搞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平交往,和谐相处,留下许多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的佳话。

——焦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
(中国)犹未能遂其发展之自由者,则苦于国际障碍之多也。……案(美国)威尔逊总统十四要点所含公道、平等、尊重主权诸原则,业经联盟及共事诸国共同承认,今和平会议方欲借此为基础,而建设新世界。……中国代表爰提出说帖,罗列诸问题,冀依主权国所不可少之土地完整、政治独立、经济自由诸原则,而加以纠正。……下分舍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警察、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权等七项。

——《中国希望条件说帖》(1919年·巴黎和会)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世界 友好交往,促进文明传播 的史实依据。(4分)
(2) 弱国无外交 是近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得出的惨痛教训。请根据材料二和相关史实,分析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有何特点,以及最终失败的原因。(6分)
(3)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与世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国内、国际背景。(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有学者提出了 以史实为素材,以问题为逻辑 的历史叙述方式。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请从以上目录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问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回答。(要求:标明所选问题,明确表述观点,史实依据充分,论述逻辑严密。)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 神圣 (精神信仰)、 安全 (政治稳定)、 繁忙 (经济基础)。……中东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爆炸式城市大发展,但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本来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解决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而且伊斯兰世界早期以城市为依托的宗教信仰,原本也可以为建设城市的道德秩序提供凝聚力。但即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城市也没有能够创办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具有世界水平的服务产业,来解决各阶层大批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导致贫困不堪的城市居民对极端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感兴趣,包括宗教激进主义,并经常爆发一些反现代主义倾向的暴力运动。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以来 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 的历史解释。(赞同该解释或另提其他解释均可,并加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