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高三1月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西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5 浏览数:303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厚重多彩、延绵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具有(  )

A.连续性B.创新性C.统一性D.包容性

2.

表1

内容

出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章句下》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大略》

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

《慎子·威德》

表1为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  )

A.推动了民本思想产生B.促使王权渐趋衰落C.体现了原始民主传统D.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3.

汉代官员是 乡举里选 以名入仕 ;隋唐时期,通过书面考试依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可以归纳为 以文取士 。这些做法(  )

A.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发展B.固化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体现公开公平用人原则D.实现选拔标准的客观化

4.

明清之际,徐光启把西方科技纳入理学 格物致知 的框架;以著录儒家经典以及儒家学者的著作为主的《四库全书》也收入了西方科学著作。这体现了(  )

A.西学中源说的确立B.西学冲击下程朱理学地位动摇C.国人观念根本改变D.时人以儒学统摄西方科技意图

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学者将 达摩眼皮变茶树 的故事塑造成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依据。 茶叶起源于中国 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受到挑战和质疑。这反映出(  )

A.茶叶起源问题众说纷纭B.民间传说史料价值高C.区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殖民霸权的话语逻辑

6.

图6为入党誓词文物。据此可知,该宣誓书(  )

图6

A.反映了学习苏俄的主张B.诞生于革命形势严峻时期C.出自于先进的知识分子D.体现了入党程序日趋完备

7.

表2

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中离休、退休退职职工人数统计表

1978

1983

离休、退休退职人数

314

1292

离休、退休退职人数:在职职工人数

1:30.3

1:8.9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1989)》
1951—1978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 现收现付制 为特征,主要以企业为单位运行。据此可知,改革开放初期(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各地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缩小C.原有养老保险模式亟待改革D.企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8.

古代埃及赫拉康波利斯100号墓建造于涅伽达二期晚期(距今五六千年),动物陪葬逐渐终止,但狩猎、驯服动物等活动作为贵族生活的标志逐渐成为墓葬习俗和仪式的一部分,其象征内涵也作为文化记忆渗透在各种与王权相关的仪式中。这一变化(  )

A.丰富了国家的治理手段B.促进了王权和神权结合C.反映了农耕生活的发展D.深化了文化图腾的内涵

9.

8世纪早期西欧一部题为《都尔的宗教礼节》的作品中记载了一种普遍现象。

致高贵的主人某某,我,某某因明显的衣食无着,而虔敬地请求您,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给您或委身于您的保护之下。为此,我将按下列条件行事:按照我为您服务的程度和为您服务的好坏,您必须给我以帮助和衣食的支持。至于我,只要还活着就必将以我的自由等级来为您提供服务和尊敬……

图7

这反映了,当时(  )

A.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B.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C.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D.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

10.

14世纪中期到15世纪末之前,佛罗伦萨是一个人才流入型国家,有才能的人都向往佛罗伦萨,都愿意去佛罗伦萨。这主要缘于佛罗伦萨(  )

A.自由宽松的人文氛围B.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C.民主共和的政治环境D.信仰宽容的宗教政策

11.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金融资本日益形成,且在经济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而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资本输出也取代了商品输出而成为西方强国争夺世界市场的新手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资本主义发展步入新阶段B.国际局势得到缓和C.工人的生活状况彻底改善D.殖民格局维持原状

12.

据统计,美国大公司收入税占联邦政府税务率的比例1970年为17%,1980年为12.5%,1984年进一步削减到7.8%;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税的比例1970年为23%,1980年为30.5%,1984年则增加到36.8%。这(  )

A.延续了原有经济政策B.摆脱了经济 滞胀 的危机C.缩减了国内贫富差距D.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权本质

二、材料阅读

13.

国家认同是国民基于对国家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心理,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是英国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与罗马教廷的博弈中,英国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建立起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基本结束了跨海而治的局面,国家的政治边界日渐清晰。英语成为民族语言,官方批准的英文《圣经》也得以颁布。通过礼拜仪式的规范和统一,营造各种宗教活动氛围,构筑起民众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国王们对内妥善解决了宗教问题,避免了各阶层、利益团体间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避免战争,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张墨雨《论都铎王朝时期王权主导下的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精心筹划和组织国庆日纪念活动。1950年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示威游行是国庆纪念中一项重要活动,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和军队通过高举政治领袖肖像、高举和呼喊政治口号等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国庆日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纪念会,是政府表达诉求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域。国庆节前外交部门会邀请友邦代表来华观礼,友邦也会派代表团进行国事访问和经贸交流。此外中国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纪念会,届时所在国家的政要也会应邀参会,在共庆中国国庆的同时展现两国邦谊。

——摘编自周游《节庆、认同与动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日的各类纪念活动,并说明其对于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5分)

三、开放性试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11被称为 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 ,但有一些明显的 错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 错误 ,并就 错误 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被深度卷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传统 银钱并行 的货币体系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相继确立金本位,中国在偿付外债、赔款时承受巨额镑亏(注:镑亏是1935年法币改革前,对国外支付货价、外债和赔款时因英镑汇价上涨所造成的损失)。金银比价的剧烈变动导致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清政府财政陷入窘境。为了消除关税摩擦、便利通商,扩大在华利益,英、美、日等国要求中国统一币制。清政府希望借助外部势力,收归货币发行权。宣统二年(1910年)2月,清廷颁布《大清银行则例》,从法律上确立了银元的主币地位。同时将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作为发行货币、主导币制改革的中央银行。4月16日颁布《币制则例》宣布暂行银本位。1911年4月15日,清政府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正式签订《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00万镑。四国银行团要求清政府上交有关币制改革文件,币制改革过程始终处于四国银行团的监视之下。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币制则例》规定的改革方案从未真正实施。

——摘编自熊昌锟《清末民初中国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