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17)【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一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上海市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4 浏览数:77

一、材料阅读

1.

欧洲史(24分)
阅读以下6卷本历史丛书《现代欧洲史》的简介,回答问题。
(1)丛书首卷将1460年作为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 时间,并开宗明义地强调印刷术在1460至1500年间满足了 商人、律师、医生、官员 等群体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根据这样的历史分期方法,可推测该卷作者高度关注( )(单选,2分)
        A.技术、观念与社会变革间的关联 B.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演进脉络
        C.革命理论对革命斗争的指导作用 D.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2)丛书第三卷称18世纪的欧洲是 最有活力的地区 ,根据逻辑推断,相关分册的内容应当( )(双选,4分)
        A.将当时欧洲社会状况与其他地区相较 B.说明此间欧洲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
        C.指出 活力 的判断标准和相关依据 D.论证宗教改革主张与经院哲学的区别
(3)若丛书第四卷中的 双元革命 存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而 又有 根源 之意。据此, 双元革命 应指( )(双选,4分)
        A.全球探险活动 B.文艺复兴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 D.两次工业革命
(4)若丛书第五卷的简介意欲揭示 全球扩张 欧洲辉煌 的相互关系,如何利用史实对这种 关系 做出说明?(6分)
(5)丛书内容下迄21世纪初,就第六卷标题看,作者认为1890年至今, 欧洲时代 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了 终结 。你认同这一结论吗?或你另有观点?解释你的回答。(8分)
是否认同: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画中人(26分)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星驰,回族,民国漫画家。187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18岁离家后,在南京、上海以卖画为生,21岁孑身赴粤。
(1)判断下列对马星驰21岁前人生经历的推论,合理的填涂A,不合理的填涂B。(6分)
①马星驰年幼时,周围人说起山东第一家官办近代军工企业成立的消息……( )
②马星驰可能目睹了清末的改革,痛感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 )
③因听闻《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痛心疾首的马星驰 身赴粤投身革命…( )
材料二
赴粤后的马星驰,曾追随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十余年,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漫画创作,以下是其代表作品:
(2)就画面内容看,马星驰在回国后,关注的主要领域当是( )(三选,6分)
        A.列强侵略中国之手段 B.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C.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 D.民众日常的衣食住行
        E.民间疾苦及斗争成效 F.各路军阀的军事实力
材料三
1925年前后,马星驰因绘制了一幅题为《国联靠不住》的漫画而遭到当局通缉,他不得不逃离上海,辗转回到家乡济宁。
(3)观乎后事,马星驰对国际联盟(国联)的评价可谓 一语成谶 。结合所学,指出国联 靠不住 的表现及理由。(6分)
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从人物身份、立场与经历的角度简要评述马星驰。(8分)

3.

表中事(19分)
下表据1918年3月9日号英国发行的《伦敦新闻周报》整理。观察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每个大人1周份配给清单(部分)

项目

英国

德国

奥匈帝国

项目

英国

德国

奥匈帝国

面包

无限制

1735

964

砂糖

227

227

71

牛奶

无限制

879毫升

340毫升

鸡蛋

无限制

0.25

无法购买

肉类

454

198

130

可可

无限制

无法购买

无法购买

马铃薯

无限制

2722

3175

水果

无限制

无法购买

332

(1)根据时间信息,指出此时英国与德、奥两国的关系当是(   )(单选,2分)
        A.牢固盟友 B.殊死敌手 C.相互中立 D.亦敌亦友
(2)作为一份英国的新闻周报,此时刊发这一 清单 之目的当是(   )(单选,2分)
        A.呼吁国民厉行节俭 B.彰显本国军事装备之先进
        C.倡导关注营养均衡 D.宣示战争对国民影响甚微
(3)英国的配给制度是在战争开始3年后才迟迟推行起来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则是在开战后就迅速地实行配给制度。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指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8分)
(4)根据表中信息归纳此时英国与德、奥两国食物供应对比状况(2分),并指出媒体做出如此报道,是否有出于宣传目的而 造假 的可能?(1分)解释你判断的理由(4分)。
对比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造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两税法(31分)
下列材料一至三均源自教科书,材料四据李三谋《重新认识 一条鞭法 的征收问题》一文整理,阅读这些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755年起,民户流亡、薄册散失。780年,唐德宗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颁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则和目的在于( )(单选,2分)
      A.扩大收税对象,维系儒学正统 B.扩大收税对象,提高官吏福利
      C.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 D.简化税收名目,恢复租调制度
材料二
两税法推行后,白居易写诗道: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泼(榨取)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同时期唐朝名臣陆贽称两税法: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治国的制度),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居易与陆贽对两税法的观点有何异同?(8分)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 摊丁入亩
(3)结合材料三所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历程,从计税标准和征税方式的角度,指出两税法之于其中的地位。(6分)
材料四
早在明弘治时的福建、江西及浙江、河北的一些地方都程度不等地将一部分丁徭摊入地亩里面征收。而山西地方,直到清乾隆元年为止,才改变了按户、丁征役之旧例。辽宁、台湾及广西部分地区,从明至清也同样一直是丁、地分征。之于康熙宣布 永不加赋 后,清朝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进一步突出。
(4)应如何看待两税法颁行以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改革?综合上述材料,解释你的观点。(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