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西玉林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83

一、单选题

1.

有学者指出,在我国石器时代的各文化区当中,中原有 居天下之中 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据此可知,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B.发展相对独立C.居于核心地位D.体系最为完备

2.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提出 学而优则仕 ,大声疾呼 举贤才 。墨子主张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材料反映了孔子和墨子都(  )

A.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B.希望统治者选贤任能C.主张固守原有的传统D.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

夏商周时期的 大一统 主要体现在土地和民心层面,而秦朝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 大一统 。先秦至秦朝时期 大一统 内涵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B.封建经济的日益发展C.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强D.中央集权体制的推动

4.

东汉初年,光武帝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整顿吏治;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光武帝的这些做法(  )

A.奠定了 文景之治 的基础B.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体现C.消除了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D.不利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5.

唐朝时,对官员的考核标准为 四善 二十七最 ,其中 四善 包括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四方面, 二十七最 则主要是对各类官吏才能方面的考察。据此可知,唐代官员考核制度(  )

A.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受到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C.直接关系到官员选拔任免D.确保了唐代官员德才兼备

6.

宋朝路级机构的设置,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形成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责的地方分权体制。宋朝这种做法(  )

A.消除了地方割据B.实现了国家统一C.创新了地方管理D.强化了君主专制

7.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元明清的整合互动(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和平交流C.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往来D.显示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

8.

据统计,乾隆六年(1741),国内人口总数为14341万,到道光二十年(1840),全国人口总数达41281万。清朝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

A.与高产农作物开始传入有关B.受政府赋税制度调整的影响C.推动传统农业成功实现转型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9.

鸦片战争前,清朝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外商来华受到约束。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  )

A.闭关自守政策破产B.中英贸易平等往来C.中国主动学习西方D.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10.

有学者认为,甲午一战是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成果的检验,结果证明,中国单纯的军事近代化和工业近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该学者认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B.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制度C.封建顽固势力阻挠破坏D.帝国主义垄断资金技术

11.

维新运动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捐金五千赞助强学会,还拨款白银1500两办上海强学会。当时如袁世凯、聂士成、翁同稣等实力派官员也纷纷参与了强学会活动。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儒家思想遭到颠覆B.外交观念发生改变C.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变法形势发展迅速

12.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经历了 器物—制度—心理 这样三个层次,这也是现代化主题增容的三个阶梯:科技进步+政治改革+思想解放。近代中国这一改革历程(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蕴含了国家自强探索C.抵制了西方经济入侵D.实现了民族独立自主

13.

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社会主义的进步刊物。在这一思潮影响下,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成为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民主与共和思想广泛传播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14.

下表为1937、1943年晋察冀35个村的阶级与土地占有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37

1943

项目

家庭(%)

土地(%)

家庭(%)

土地(%)

地主

2.42

16.43

1.91

10.17

富农

4.50

21.93

7.88

19.56

中农

35.42

41.69

44.31

49.14

贫农和雇工

47.53

19.10

40.95

20.12

A.农民阶级的壮大B.抗日战争的胜利C.经济政策的调整D.民主政治的实现

15.

据统计,到1952年6月,全国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个,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450万人。至1953年3月,达1000万人,县和县以上的自治区多达47个。这反映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

16.

1977年7月到198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派出代表团赴西欧五国就经济、技术发展情况深入考察和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派出的部委办代表团出访达360次,科教经贸代表团出访达472次。这些出访交流活动(  )

A.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扩大了国有企业自主权C.助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D.理顺了计划与市场关系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 天可汗 。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 中国 更是经常地被用来作为清政权的代称。19世纪末, 中国 作为国家的概念已经明确,疆域范围也大致确定。到1912年民国建立, 中国 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遂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外部世界的影响下,在一种被迫接受的过程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逐渐萌生出共同的民族意识,一个崭新的中华民族以及 中国 的概念,作为全体中国人所共同认可的称号,在痛苦和屈辱中,如凤凰涅磐般更生了。而这种意识、观念,又为其后维系中国的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起了莫大的作用。

——摘编自张环宙《试论中国含义的发展》

材料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们就一定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摘编自陈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时期 中国 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认识。(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大抵中国自营的民营工业,19世纪70年代有二十几家,以小规模工业为主,至80年代后陆续增加,且已有若干大型工业出现。截至1894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大小不同的企业。其中,采矿业多与政府的军事工业配合,受政府控制较大,成效较小,其他轻工业因受政府干涉较小,成效较大,但因资本额少,难以与外国企业或外国在华企业相比。清末的民营工业,在1894年以前其资本额仍较官办或官商合办者为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畸形的工业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正处于激烈的较量之中, 一边倒 成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在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背景下,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成为我国的学习对象。面对亟需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现实要求,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 一五 时期工业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摘编自杜思雨、白晋博《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建设的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晚期近代中国民营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 一五 计划的原因及意义。(10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简图

中国古代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时期和几次大的统一时期,每次大分裂以后的大统一时期,统治者都对国家治理进行了制度创新。
请围绕 制度创新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以下为某书中有关中国近代史部分的目录
第五单元晓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5课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辛亥革命
第19课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0课
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
根据目录前后的内在逻辑,选取目录中的任意一处空白处,编写该课的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标题予以阐释。(要求:补充的标题符合历史事实;阐释可以从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角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