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七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9 浏览数:41

一、选择题

1.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会使用天然火 能打制石器 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2.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考古发现D.学者推断

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 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山顶洞遗址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

4.

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

A.河姆渡遗址B.半坡遗址C.良渚遗址D.大汶口遗址

5.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华夏民族 的人文初祖是传说中的(  )

A.盘古和女娲B.夏启和商汤C.炎帝和黄帝D.尧舜和大禹

6.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

A.禅让B.世袭C.传承D.专制

7.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8.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2024年是我国十二生肖纪年的龙年,若用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书写 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9.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写道: 天子为九鼎,诸侯为七鼎,卿大夫为五鼎,士为三鼎 与材料中的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0.

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 尊天子,攘四夷 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是(  )

A.周文王B.齐桓公C.楚庄王D.秦穆公

1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

A.夏朝B.商朝C.战国D.东汉

12.

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被誉为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它是(  )

A.黄河B.长江C.都江堰D.灵渠

13.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尼斯·阿尔文曾说: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汲取孔子的智慧 可参考(  )

A.《道德经》B.《论语》C.《墨子》D.《孙子兵法》

14.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直抵咸阳,秦朝统治者被迫投降,秦朝灭亡。其灭亡时间用世纪表示为(  )

A.公元前3世纪末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2世纪末D.公元3世纪末

15.

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尊王攘夷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王与马,共天下

16.

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东汉的兴衰B.三国鼎立C.西晋的政治黑暗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17.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B.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C.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D.华佗发明了 麻沸散

18.

李华在查阅课外资料时,看到书中对某一战争的描述有 孔明草船借箭 周瑜打黄盖 诸葛亮借东风 等情节。据此可知,该战争是(  )

A.涿鹿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19.

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D.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20.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接受北方各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说明当时我国北方(  )

A.进行政治改革B.出现民族交融C.经济高度繁荣D.社会安定祥和

21.

公元383年,东晋成功击败苻坚亲自率领的87万大军,使得苻坚 一举消灭东晋,将南北地区统一起来 的理想破灭,也使东晋的统治得到稳定。与此相关的是(  )

A.桂陵之战B.长平之战C.漠北战役D.淝水之战

22.

《宋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秦汉时期B.商周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宋元时期

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青瓷制造迅速发展的阶段,产地主要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灯、香炉等日用品。其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进步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自然条件很优越

24.

《探寻齐文化》研学活动中,王华同学在纪念馆内看到了下图书籍的影印版。该著作的作者是(  )


《齐民要术》十卷

A.贾思勰B.祖冲之C.王羲之D.顾恺之

25.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材料题

26.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田开去掉阡陌 封疆,而赋税平平均。…… 集小乡邑聚集合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对于当时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方面的表现。(8分)
材料二 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随着兼并的进程,以 周礼 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积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6分)

27.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 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写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对这一举措的补充。(8分)
材料二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 大一统 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 大一统 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摘编自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 文化的一统 政治的一统 地域的一统 采取的措施。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秦汉时期统治者采取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6分)

28.

(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如图是西汉丝绸之路的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今天中国建设 一带一路 的现实意义。(2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北魏迁都示意图


太和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违者免所居官。……十有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 《魏书·高帝纪下》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概括该事件的主要措施。(8分)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 胡化 汉化 ……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这一事件的主要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