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跨地市多校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2月选课走班调考历史试题(15+4)【纲要上1—6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77

一、单选题

1.

关于黄帝的传说,以其有关的 遗迹 而言,中国北方由东往西,几乎处处有之,各不相同。且传说中的黄帝故事也包含许多不同的主题,黄帝既是人间的君主,又是文明事业的开创者。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华远古文明有多元特征B.黄帝是传说时代虚构人物C.远古文明的冲突比较激烈D.区域文明呈现不平衡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说,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赏贤罚暴,勿有亲戚之所阿 。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3.

发现于湖南省龙山县的里耶秦简,一共有36 000多枚,其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图1所示为其中的一枚秦简,简文为 迁陵以邮行洞庭(郡)”。这说明秦简(  )

A.是研究郡国并行制的标本B.是考证洞庭郡的一手史料C.推动秦朝邮传系统的建立D.作为档案记录简单而随意

4.

4世纪末,塞外游牧民族拓跋部入主中原后继承了魏晋传统;按照汉族的贵族主义;清定流品出身秩序,妥善安置滞留乡梓的汉人士族,以实现 门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闻之选 的政治理想,故其早期制度体系呈现出鲜明的汉式面貌。这些举措(  )

A.保证了北魏王朝统治长治久安B.激化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C.开启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意在整合社会力量以巩固统治

5.

中华 一词始见于西晋末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背景下,中原士人为把中原的政治、文化与这些民族相区分而产生的自我称谓。入唐以后, 中华 一词被广泛使用,不仅成为唐朝的别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这一进程反映出(  )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弭B.边疆与内地实行一体化的管理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深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6.

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行,文官选拔范围不断地扩大和开放,并且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  )

A.扩大了统治基础B.实现了公平竞争C.加剧了阶层固化D.完善了考试程序

7.

唐代的印刷品有佛经、佛像、历书、诗文集、阴阳杂记、子书、韵书、纸牌、纳税凭据及儿童启蒙读物等,印刷品已经融入唐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从印刷数量上看,印刷量最大的是佛教经卷。对材料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

A.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提高B.佛教传播促进印刷业的发展C.文学作品内容日益世俗化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8.

北宋规定州级行政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进行牵制。后来,中央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四司,统称 监司 ,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可由武人担任。北宋此举旨在(  )

A.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C.削弱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D.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9.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西夏)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稍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 马端临意在说明,当时西夏(  )

A.经济依赖性较强B.国力日渐衰弱C.军事战斗力强大D.榷场贸易发达

10.

明代密疏制度要求奏章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批,无须内阁票拟,皇帝也无须与他人商议密疏内容,朝臣们可能都不知道何时有人上密疏,何人给皇帝上了密疏。皇帝除下诏鼓励阁臣密疏言事外,还对应进密疏而没有进密疏者予以批评。可见,明代密疏制度(  )

A.能够减少决策失误B.受到阁臣意见的影响C.以强化君权为目的D.拥有特别的传递渠道

11.

明末,广大士人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万物之灵的人,是现象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社会的主人,拥有张扬自我、张扬生命的权利,从而引发出一种要求自由表达情感、充分满足情感需求的社会风气。这反映出当时(  )

A.士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B.宋明理学地位已动摇C.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D.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2.

闯关东 走西口 下台湾 是18世纪中国经济史上特有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一段苦难与艰难的历程,是一段血汗与泪水交织的历史回忆。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人身依附关系的日益强化B.人口数量的持续膨胀C.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D.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

13.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近代思想开放的第一次高潮。这次思想开放高潮虽然规模不大,但开创了新的研究风气和新的研究领域,反映了时代变动在文化领域里的脉搏。这一次思想开放运动(  )

A.主张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C.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D.推动了中国政治层面的变革

14.

表1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表1

学者

看法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威其章

义和团的均根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运动规模相对较大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C.具有反封建的性质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15.

表2 为 1911年10月—1913年4月上海等七市拥护民主共和观念的政党和社团数量及其占比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

表2

地名

政党、政治性社团

其他社团

社团数/

占本地比例/%

社团数/

占本地比例/%

上海

99

75.6

32

24.4

苏州

7

43.8

9

56.2

南京

23

82.1

5

17.9

广州

28

52.8

25

47.2

武汉

33

73.3

12

26.7

北京

51

77.2

15

22.8

天津

30

63.8

17

36.2

总计

271

70.2

115

29.8

A.民众普遍认可共和政体B.政府践行了主权在民理念C.民主法治观念得到弘扬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

二、材料阅读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

文献中的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文景时期诸王实力渐强,对中央集权造成巨大威胁,而文景时期所采取的剪灭诸侯王的举措收效甚微。随着国力的强盛,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附益法等翦灭诸侯王,维护了中央集权。下列信息是西汉王国发展的相关内容。
信息一:
史料1:《汉书·百官公卿表》列举王国官吏云: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摘编自《汉书·百官公卿表》

史料2:《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梁国地处黄河中游,当地百姓 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齐国冶铁业很兴盛,武帝时设置的53 处铁官中齐地有9处;淮阳国都陈 在筵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信息二:

表3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汉中央及诸侯王国所辖郡目

|皇帝名或王名

所辖郡

始封年月

中央政府

刘盈

内史、北地、上邺、陇西、蜀郡、广汉、巴邺、

汉中、河东、上党、河内、河南、南郡、南阳、颍川、淮阳、云中

——

长沙

吴田

武陵、长沙、桂阳

五年二月

刘交

薛郡、东海、彭城、沛郎

六年正月

刘宸

胶东、胶西、临淄、济北、济南、城阳、琅琊

六年正月

——摘编自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

信息三:

表4 西汉元廷三年(前10年)部分汉郡侯国分布

次序

郡名

县数/

侯国数王与侯国数

面积/平方公里

1

北海

9

17(17)

4000

2

踉琊

20

31(27)

21212

3

东海

20

18(17)

19756

4

涿郡

16

13(13)

27818

5

泰山

17

7(7)

19 048

6

南阳

28

8(3)

48 831

——摘编自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

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西汉政府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证据?请概括并说明理由。

三、开放性试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宋元时期,社会文化重心下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小说集《夷坚志》中出现的一大批儿童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社会变迁的折射。
形象一:孝敬父母的儿童形象。六岁的宜哥为了母亲不受产乳之苦,虔诚念诵佛道二经, 每以清旦,各诵十遍。仰天焚香,输写诚恳 ,两年之后其母病患遂绝,该故事彰显了孝道的观念。
形象二:走街串巷的儿童形象。儿童成为流动性的小商贩,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卖豆小儿、卖鞋小儿就是现实儿童参与经商的缩影。
形象三:遭遇恶报的儿童形象。一幼女嗜饼, 每食时,但取其中有糖及麻者咀之,而弃其图 ,后 震雷击之,堕地死 ,整个故事宣扬了恶习有报的观念。

——摘编自姚海英《宋元社会生活的形象透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集《夷坚志》中塑造的一个或多个儿童形象,拟定一个符合宋元时期社会变迁的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鲜明,持论有据,逻辑严密,结论明确。)

四、材料阅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维新派与晚清改革环境

19世纪晚期,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引进西方代议制,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高潮。维新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折射出19世纪中国社会的现状。
顺天府尹胡燏棻的主张(戊戌变法前):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光绪帝的处境(戊戌变法前后):
皇上虽有亲裁大政之名,而无其实,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后之手……上既新政,以颐和园为颐养母后之所,间日往请安,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
部分官僚、知识分子的认识(戊戌变法前后):
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求效太急,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摘编自李泽昊《康有为与晚清改革再认识—〈戊戌履霜录〉发微》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出现的对当时社会变革的不同态度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晚期不同力量对当时社会变革的看法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哪些阻力?(6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代中的人物·人物所处的时代

表5和表6所示是民国初年张謇任实业总长(农商总长)时(1912—1915 年)的经济主张及当时的经济立法情况。

表5 经济主张举例

应注册之事项,由该商人各就其营业所在地该管官厅呈报注册

无论地面业主与非地面业主,应以呈请矿业权在先者,有优先取得矿业权之权

人民生产力薄弱,非奖励无以诱起其殖民之心

提倡国货制造,凡出口足抵外货者优给奖励,积极主张参加国际博览会,开设国货展览馆、推广国货销售

得将历经试验成绩优良之棉种,分给民间种植;每年应征集民间新收获之棉产物,开棉业品评会一次

立法

时间

立法

时间

《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

1912

《国币条例》

1914

《商人通例》

1913

《国有荒地承垦条例》

1914

《矿业条例》

1914

《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

1914

《公司保息条例》

1914

《证券交易所法》

1915

《商会法》

1914

《农工银行条例》

1915

——摘编自王玉灵《北洋政府经济立法及其实效分析》

(1)根据表5从经济角度阐述张謇担任实业部(工商部)总长时的民国初年是一个怎样的时代?(4分)
(2)根据表 6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謇在其所处时代中的作用。(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