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440

一、单选题

1.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面积5万多平方米,发掘出土了数十座房址和数百座墓葬以及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炭化稻和迄今年代最早的家猪。这可以(  )

A.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实证B.断定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C.说明水稻已成为重要粮食作物D.推断家畜饲养成为当时的主流

2.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

A.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B.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D.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3.

《世说新语》载: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 礼岂为我辈设也? ’又载: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这反映了(  )

A.统治者思想较包容B.魏晋名士放浪形骸C.法律制度相对宽松D.儒家地位受到冲击

4.

据统计,《教坊记》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宝末年改名的 胡乐 占到了近1/3,如沙陀调 龟兹佛曲改为金华洞真 苏莫刺耶改为玉京春 ;金风调 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 等。这一现象凸显了(  )

A.外来文化是当时主流B.三教合一影响文化选择C.唐代文化的兼容并包D.唐代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5.

景祐三年(1036年)政府改革茶法时,召集了一批茶叶商人前来商议, 三年正月戊子,命知枢密院事李谘、参知政事蔡齐、三司使程琳、御史中丞杜衍、知制诰丁度同议茶法 仍令召商人至三司,访以利害 。这反映了(  )

A.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B.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人社会地位的颠覆D.当时行政效率的低下

6.

康熙年间,我国的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至雍正即位,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财政收入危机十分严重。这一现象(  )

A.证明了 一条鞭法 弊端重重B.说明此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揭露了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D.推动 摊丁入亩 政策的出台

7.

表1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

表1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

比较项

旗人包括满洲、蒙古、汉军

汉人

合计

人数

28

90

118

比例(%)

23.7

76.3

100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B.中央权力不断下移C.地方上重视洋务的推行D.新政改革成效显著

8.

胡适建议用白话文来写作,并且成功地创造了非常清晰、有活力的文体,这种文体立即为自由而有前瞻性的人所接受。他建议学生避免用典、陈句和骈体;避免模仿古人;要以真意义、真内容、真感情来写作。胡适这一主张(  )

A.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B.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适应了思想解放的现实需要D.彻底摆脱了封建旧文学的束缚

9.

图1是新四军政治部主办的综合性刊物《抗敌》创刊号,封面上有 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出版 字样。《抗敌》发行对象是全军干部,宗旨在于总结交流建军、作战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据此推断,该期刊(  )

图1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B.可用于研究苏维埃政府建设C.有利于对民众战时动员D.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10.

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 二五 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 一五 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 二五 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11.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  )

A.与波斯帝国接触得到发展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C.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交融D.伊斯兰教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12.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一般一个村庄为一个庄园,其所有者和统治者为领主。图2所示为中古西欧某庄园平面图,图中标注了 领主住所 牧场 林地 领主的磨坊 教堂 等区域。据此推断,西欧庄园(  )

图2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B.管辖区域与城市相当C.具有自给自足性质D.奴隶承担沉重的劳役

13.

有学者认为: 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 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导致商业革命发生B.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C.推动经济自由竞争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14.

18世纪后半期,拉美的科学家们意识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欧洲的拉美研究存在许多谬误及偏见。在这种背景下,拉美的科学家们提出 美洲的科学 以区别于欧洲的科学研究。这(  )

A.促使欧洲中心论退出历史舞台B.有利于增强拉美民族意识C.说明科学发展是民族独立前提D.推动拉美反殖民斗争胜利

15.

在《四月提纲》中,列宁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要把目前的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等激进口号,当时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把其看作是 对于被普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叛 。列宁主张受到争议的原因是(  )

A.当时俄国迫切需要推翻专制政府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能够满足人民的要求C.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D.部分党员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尚未厘清

16.

《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指出,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693项,居全球首位。这反映了(  )

A.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B.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C.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D.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

二、材料阅读

17.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之君子,置身于仁义道德之途,其强固清明,固足以为人上矣,而出其余艺如射、御之类,又足以备国家之用,而捍患御侮焉,此所谓有用之学也……我国家承平百四十年,所以教习八旗者,文武并用,盖古法也。北方之学者以及边省文儒,犹或有兼习弓马者……现在读书文童,能文者固多,而兼习骑射之武童,人材弓马可观者,亦复不乏。

——摘编自魏源《魏源全集》

材料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后,全国各地出现合作社办学的新现象。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应根据农事季节不同情况因时制宜,有所伸缩,提倡 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 的做法。社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合作社在培养大批有用人才的同时,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办社的信心。农民很快在办社实践中识字脱盲,学文化、学技术热情高涨。

——摘编自范兴旺《新中国三次农民扫盲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949—1960)》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教育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作社办学的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工业革命不同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历史时期

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7711800

1773年颁布的《斯皮塔菲尔德法案》规定,但凡织工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煽动他人停止工作以求增加工资,或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要求雇主增加工资等,都属违法行为。

1796年的《反结社法》规定,造纸匠为了增加工资或者减少工时而进行的联合行动违法,通过这些行动与雇主缔约的合同无效,参与联合行动的劳工被罚做苦役两个月,阻止他人工作、诱使他人放弃工作或者阻止雇主雇佣他人的劳工均会被罚做两个月苦役等。

18291850

18241825年英国政府已废除《反结社法》。

1844年的《工厂法》规定:雇主必须在机器上布置有效的保护措施,禁止使用女工和童工清洁机器;913岁的童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或者隔天工作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其余一半的时间用于接受义务教育。

1847年的《十小时工作制法》规定: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二
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19世纪40年代,操作机器织机的工人数量就超过了操作手工织机的工人数量。而到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手工织机已经消失了,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在1830—1850年间,英国的棉纱产量从5.8亿磅增加到11亿磅,煤产量从1600万吨增加到4900万吨……1825年后,工会的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全国性和跨行业的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日益壮大的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材料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选自《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个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4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回溯历史,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其他民族陆陆续续进入中原,与中原的原住民——华夏族交往、通婚,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精悍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人的生物学基因,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围绕 文化基因 ,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通过行为体参与度、规范完备性和惩戒机制的有效性这三个指标可较为全面客观地衡量一个国际秩序的完整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该秩序是否成熟或成功。需要特别指出,从国际秩序的历史实践看,主导性国家特别是大国参与国际秩序至关重要,否则国际秩序就难以成功。国际秩序确立的规范越能满足实现秩序的目标尤其是主要目标,这一国际秩序就越完备,反之同理。此外,如果对体系内行为体违反国际规范的阻遏效力不足,则国际秩序难以有效运行。

——摘编自邹治波《国际秩序的评判研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更大的提升,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更加积极。此时的国际环境相较于以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既有国际秩序处于失调的状态下,此时中国对国际秩序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引领者 。对国际秩序的构想不再只是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进一步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摘编自高晗《中国国际秩序观变迁研究(1982—2018)——基于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

(1)有学者认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不完备、不成功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则是一个较为完备和成功的国际秩序。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反对该观点或另有补充均可,并结合材料一的全部或部分标准阐述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对新型国际秩序的构想,以及在全球治理中的具体实践。(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