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共同体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黑龙江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53

一、单选题

1.

根据民族学与考古学的研究,宗族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宗族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商末以前,嫡长子继承还基本是自发的,并未自觉确立为制度, 兄终弟及 在商仍时有发生,到了商末才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到了西周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由此可知(  )

A.宗族制度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特点B.宗法制度是西周特有的政治制度C.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D.嫡长子继承制在商周时期完备成熟

2.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 王与马,共天下 。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  )

A.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B.士族是魏晋特有的阶层C.魏晋士族具有地域特征D.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3.

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这些新变化的根源源于(  )

A.民主平等的观念出现B.科举制规模发展C.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D.经济重心的南移

4.

《清仁宗实录》(1816年)记载: 尔(英)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材料反映了(  )

A.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清仁宗缺乏长远的谋划C.清王朝经济形态的封闭性D.清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5.

义和团兴起后,英国担心其波及自己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于是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 宣战 决定后,更多督抚加入进来,6月26日,由盛宣怀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共同商定了 保护东南章程九款 ,此事(  )

A.揭示了中央权威的式微B.旨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C.是清政府灵活性外交的体现D.是东南各省开始独立的表现

6.

长期以来,大家一直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只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范德伟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有第三个战场,即中缅印战场;曾景忠将滇缅战场定位为中国抗日战争的 西线战场 。关于滇缅战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人观点实际上相互背离B.滇缅战场是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派生C.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掩护盟军的撤退D.入缅作战后缅甸借机独立

7.

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写道: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严复旨在强调(  )

A.体育盛会可以健体强国B.顺应形势变化积极变革C.变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D.儒家思想影响国运兴衰

8.

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1921年2月11日),《新青年》第9卷第4号“……窃以为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说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马克思主义所以立于不败之地者,全在综合此两点耳 。最符合此观点的是(  )

A.中体西用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新民主主义理论》

9.

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著名的 十四点计划 。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为 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捧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 好发理想的大议论 ,其实又 不可实行 。陈独秀前后看法的转变表明(  )

A.中国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B.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认识的深化C.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觉醒D.欧美列强对中国政策发生了转变

10.

1928年7月,中美两国代表经秘密谈判,宣布废除中美间的片面协定关税制度。其他国家也陆续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推动该成果取得的直接因素是(  )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B.国民政府推行改订新约C.国民革命对帝国主义的冲击D.帝国主义对中国政策的调整

11.

一战爆发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加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以上事例表明(  )

A.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近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C.国际环境决定中国外交政策的走向D.政治家决定了外交的手段

12.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由此可知新政(  )

A.标志着革命时机成熟B.客观上阻挡革命的潮流C.走向主观意识的反面D.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3.

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后,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渐扩大,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戴头冠,穿褶裙,孔武有力。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  )

A.西亚地区国家已经产生B.苏美尔地区的刑法严酷C.该地有完善的官僚系统D.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

14.

1518年3月21日,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为了给你们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们发现的岛屿已超过六个的情形下,你们六中取二,而且此后获得当地应交给朕的全部收入、租税的十五分之一。此材料能获取的信息是(  )

A.新航路的开辟由此开始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麦哲伦远航探险的动力D.西班牙国王炫耀国威

15.

一些学者不满意用 世纪 简单划分历史,认为世纪的前后两个分界点(年)未必具有历史转折意义,应该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倾向于 长世纪 的理念,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百余年全部纳入19世纪的范畴。对 19世纪长世纪内涵的正确理解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开始出现C.19世纪欧洲国际政治地位变化D.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

16.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普京认为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百姓的购买力低下B.科学技术发展滞后C.实行平均主义分配D.苏联体制的后遗症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政治上建设 律令制国家 ,文化上以唐朝为荣,史称 唐风文化 时代。日本自主加入东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以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 东亚世界 。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邻国家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邻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 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东亚文化格局的特点及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唐朝,指出清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原因(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城市化初期,普遍存在对涌入城市的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工人在恶劣环境里超时工作,没有社会保障。在汽车时代,治理交通拥堵及尾气排放成为英国城市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两百年,英国工人待遇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完善,例如英国1834年颁布的新版《济贫法》,19世纪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对城市建筑的配套卫生设施,作出了明确规定。19世纪后期,英国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应对贫民窟问题,20世纪初基本解决了 城市病 。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过了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摘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 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 城市病 的表现及解决措施。(8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年10月21日)

材料二
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样,苏维埃政权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活动。它不是按固定的计划办事的。它不冒不必要的风险。它对理智的逻辑性无动于衷,但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为这个缘故,当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它可以轻易地退却,而且它经常这样做。因此,如果对方掌握足够的武力,并表示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如果对方正确地处理形势,就不必进行有损威望的摊牌。

——1946年2月22日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

材料三
美国对苏联任何政策的要素必须是一种长期的,既有耐心而又坚定的,并且时刻对俄国扩张倾向保持警惕的遏制政策。……很清楚,美国不可能指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同苏联政府建立政治上的亲善关系。美国必须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看作对手,而不是伙伴。

——1947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研究室主任的乔治凯南化名X先生,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节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认为战后能领导世界的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对苏主张的不同及原因。(7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文件

内容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421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地主应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821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200512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

20061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农业税废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农业农民 任选至少三个时期,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据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