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九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试卷类型:期末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4 浏览数:269

一、选择题

1.

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这些措施(  )

A.使民主沦为暴民政治B.扩大了公民的权利C.保证了贫民参政议政D.体现了平等和自由

2.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复兴带来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原有的基督教学校及其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新兴阶层的需要,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新型的和世俗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由此兴起了(  )

A.中世纪城市B.中世纪大学C.西欧庄园D.手工工场

3.

日本通过全面移植先进的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使社会发展呈现跳越式的前进,完成了本国文化的基础和框架构建。这次 全面移植 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引进了隋唐的政治制度B.天皇掌握了国家权力C.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D.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4.

14世纪中叶以后,人们指责教会 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 ,他们 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人们对教会的经典说教都表示怀疑。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意大利B.美国C.法国D.英国

5.

观察下列两幅世界地图,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13 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1570
年,荷兰人绘制的《世界天体剧场地图》

A.地圆说的流行B.罗盘广泛应用C.新航路的开辟D.绘画技术进步

6.

光荣革命后,为了确保国家政权能够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将无限的君主权力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英国(  )

A.发起了工业革命B.颁布了《权利法案》C.依据分权制衡原则建立政府D.使国王退出英国历史舞台

7.

开始实施的一百多年后,这部法典依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拿破仑还把它用到许多被征服的国家中,德意志中部和南部、普鲁士、瑞士和西班牙也都借鉴了这部法典,它甚至影响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影响深远且传播广泛B.总结了革命以来立法成果C.体现了自由平等原则D.推动了拿破仑的对外扩张

8.

观察下图,英国工业总产值出现这样比重的原因主要是(  )


18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B.完成了工业革命C.占据了广大的殖民地D.实行了君主立宪

9.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起点和逻辑主线……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面临着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历史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 材料所述著作的发表(  )

A.指导了北美人民取得独立B.促进了现代工厂制度建立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了高潮D.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0.

它遏制了英国殖民者向东方扩张的势头,迫使英国殖民者不得不调回派往伊朗和中国的军队,从而打乱了英国在亚洲的侵略部署。 材料所述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

A.发生背景B.主要进程C.最终结果D.重要影响

11.

1825年至1855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木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是为了(  )

A.缓解矛盾,维护统治B.解放农奴,发展经济C.加强专制,富国强兵D.学习西方,全面西化

12.

《宣言》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抹煞的,因为它一发表,马上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南方奴隶成批地逃亡,他们纷纷来到联邦军队营地,要求参军杀敌。材料中的《宣言》(  )

A.使美国种族歧视从此消除B.是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的借口C.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D.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3.

明治政府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这体现的是明治维新措施中的(  )

A.废藩置县B.文明开化C.殖产兴业D.地税改革

14.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 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B.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C.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D.科学发现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5.

自然选择 的确立为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现象提供了一种非目的论的唯物主义解释,对欧洲近代以来自然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材料所述 自然选择 的提出者是(  )

A.牛顿B.爱迪生C.达尔文D.法拉第

16.

20世纪初,这两个帝国主义营垒在军事、经济、外交各方面展开加强实力的竞赛,因而掀起了几次国际危机和小型战争。这两个帝国主义营垒的 竞赛 最终导致(  )

A.经济大危机爆发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C.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D.德军以 闪电战 突袭波兰

17.

它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指的是(  )

A.攻占巴士底狱B.巴黎公社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

18.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工业发展速度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到1940年,苏联已经拥有了1800万吨钢材,1.6亿吨煤炭,3100万吨石油,1500万吨生铁。这表明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  )

A.导致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B.使苏联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C.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不平衡D.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19.

如要把下列三位历史人物放入一个学习主题中,最合适的是(  )


甘地


扎格鲁尔


卡德纳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20.

这场突袭激发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反法西斯的热情,孤立主义在美国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荷兰、英联邦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对日宣战。 这场突袭 指的是(  )

A.莫斯科保卫战B.斯大林格勒战役C.诺曼底登陆D.日军偷袭珍珠港

二、材料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按斯芬克斯的形象建造的狮身人面像

屋大维统一意大利半岛后,命人制造的银币,银币一面是具有希腊风格的斯芬克斯形象

材料二 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现,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 斯芬克斯 见证了哪些文明间的交流?指出文明交流的途径主要有哪两种。(4分)
(2)请你运用所学世界古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2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 造物主 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材料二 《人权宣言》庄严宣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者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自由和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人民享有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之后,将其列入1791年、1793年宪法序言。有西方学者把《人权宣言》誉为 旧制度的死亡证明 新制度的诞生证书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材料一中内容出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有何重要地位?(3分)
(2)据材料二,《人权宣言》与材料一文献内容有何相似之处?(2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文献的发表有何共同作用。(1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851年英国女性参加工作情况(部分)

行业

人数

纺织业

635000

服装业

491000

采矿业

11000

金属业

36000

注:除上表列出的行业外,造纸、印刷、食品、水泥、玻璃等行业也雇用了部分女工。

——整理自马缨《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

材料二 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据材料一,分析1851年英国女性参加工作情况有何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给英国女性带来的影响。(3分)
(3)综上所述,请谈谈你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女性的社会状况中得到的启示。(1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经济生活报》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讨论,列宁在阅读大量农民给报社的来信后,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

材料二 罗斯福极大地提升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他创建了一批令人头昏眼花的字母组合的政府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通信委员会、工程进度管理署、公共工程管理署,等等。罗斯福的对手认为,他急于把社会主义引入美国,然而罗斯福认为,他正在拯救资本主义和民主。

——摘编自威廉·本内特《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面临的社会问题,为此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2)据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对美国有何影响。(2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