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一第一学期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8单元】【解释版】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253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B.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C.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2.

孔子的民本思想以 爱人 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 爱民 ,即 为民做主 ,而不是 由民做主 。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

A.带有虚伪性B.体现阶级性C.具有空想性D.缺乏操作性

3.

汉文帝前元六年,儒生贾谊在奏章《治安策》中论述道: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蛮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这一主张(  )

A.蕴含了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B.巩固了儒学独尊地位C.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D.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

4.

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 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 ,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

A.维护小农私有财产B.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C.保障国家赋税收入D.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5.

下表为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的部分观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观点

出处

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慧能《疑问品第三》

A.佛教深受主流思想影响B.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局面C.佛教徒依附于世俗政权D.政府借助佛教来维护统治

6.

两宋时期,政府不仅颁布了一系列 通商惠工 的诏令和措施,而且允许工商杂类人中有 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 应举入仕。上述调整(  )

A.体现了重商理念的盛行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7.

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8.

据史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江南松江府 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 。金陵一带, 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 。这反映出当时(  )

A.统治阶级奢靡腐败B.自然经济解体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社会风气转变

9.

据史料记载,清朝 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强化了君主专制C.分割了地方权力D.确保了政治清明

10.

1864年,李鸿章在奏折中说: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这一主张(  )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B.突破了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C.体现了强烈的务实意识D.反映了统治阶层的愚昧无知

11.

1895年,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宣称: 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1897年,谭嗣同在《仁学》中,也大声疾呼要冲破 君臣之网罗 ,以为 是由民 共举 的结果,其不如民意,则民可 共废之 。据此可知,两位作者意图(  )

A.变革政治制度B.建立民主共和国家C.打击顽固势力D.推翻儒学正统地位

12.

1903年夏,留日学生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道: 列位,你看满洲的政府,只图苟全一己,不顾汉人永世翻不得身,件件依了洋人的,你道可恨不可恨?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 据此可知,陈天华(  )

A.无法超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B.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意识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D.广泛宣传 三民主义 思想

13.

1913年的春节,有一点和往年不同:这已是这一年里的第二个 新年 了。一个多月前,中华民国刚刚庆祝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元旦。在老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 新新年 ,以区别于传统春节的 旧新年 。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B.普通民众对西学的全盘接受C.传统习俗受到猛烈冲击D.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杂糅

14.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痛批义和团 野蛮 落后 迷信 ,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D.农民成为革命领导者

15.

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并转全体国民党员的信中,批评了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不抵抗行为,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B.斗争策略中出现 倾错误C.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16.

八路军缴获敌人的文件中,有一敌军官的日记这样写道: 见到八路军就头痛,他来了你不知道,你去打他,又打不到。 这体现出(  )

A.游击战的主动和灵活性B.八路军是抗日主力C.日军实力的大幅度削弱D.国民党军队不作为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 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 天不变,道亦不变 ,回答了汉武帝 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垂问乎天人之应 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 迂远而阔于事情 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 大一统 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

——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

材料二
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实现了与政权的有机结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其后果正如有些学者所说, 自从儒学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进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的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能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束缚,而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从此也不能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与态度

——摘编自申波《论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8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余年,二世而亡,后人多归咎于炀帝,其实这种统治危机早在隋文帝时期已露端倪。隋朝立国初年全国人口仅有360余万户,北部边境长期面临着强大突厥王朝的威胁,为此,隋文帝多次构建长城以防御突厥入侵,如开皇五年(585年) 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驻长城,绵亘七百里 ,开皇六年又 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由于南北朝时期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君臣之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所留下的阴影,隋文帝对任何人都是非常不信任的,他将重法作为威慑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手段,规定 盗边粮一升以上者皆死,行署取一钱,闻到不告言者,坐至死 ,这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恐慌。

——摘编自王垒《试析隋文帝治世下潜伏的危机》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第一个盛世—— 贞观之治 ,表现出了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政治素养。他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 中国既安,四方自服 的相当稳定、和谐的 治世

——摘编自零月莹《浅谈贞观之治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文帝时期的统治危机。(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对 贞观之治 的看法。(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最主要的内容是以平分土地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它宣布废除一切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平均使用制。根据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的原则,主张把全国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耕种,以便实现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摘编自高虹《天国英雄们的社会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毛泽东及湘赣边界党组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结合一年来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实际情况,于1928年10月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是年12月,以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的名义颁布施行。该土地法第一、二条规定: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 以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为主;第八、九条规定: 乡村手工业工人,如自己愿意分田者,得分每个农民所得田的数量之一半 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

——摘编自傅金碧《论土地革命初期的两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与〈兴国土地法〉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天朝田亩制度》与《井冈山土地法》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井冈山土地法》在结局上的差异及原因。(8分)

三、开放性试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谓 自古以来 ,一般是指秦汉。秦汉以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到了清代,我国的疆域和民族便确定下来。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由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直较高,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各个少数民族也为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陈克进《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