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合肥市高二第一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16+4)【选择性必修一】【解释版】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179

一、单选题

1.

顾炎武在《日知录·从政遗规》中写道: 民之所以不安,以其有贫有富。……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恩,吉凶有通财之义。然后知先王宗法之立,其所以养人之欲而给人之求,为周且豫矣。 材料表达的主旨是,认为宗法制(  )

A.形成了贵族等级分封序列B.有助于改善基层社会治理C.能消除社会贫富不均根源D.解决了家族财产分配矛盾

2.

中国先秦时期青铜铸币主要有刀、布、 钱三大体系。关于这几种铸币形制的来源,钱币学界权威学者认为:铲(布)币是由农具铜钱演变而来刀币是由工具刀削演变而来圜钱是战国中期由玉璧演变而来的。这一观点意在说明,当时的铸币形制(  )

A.体现了诸国纷争特点B.蕴含着风格多样的美感C.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D.受到了生产活动的影响

3.

下图为秦汉时期乡亭制的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秦汉设置乡亭制(  )

A.保障了官僚政治的稳定B.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C.提高了文书传达的效率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4.

在实行均田制方面,北朝和隋朝仅允许买卖桑田或相当于桑田的永业田,而唐代则不但永业田可以买卖,口分田在条件许可下也允许买卖。据此可知,在唐朝(  )

A.均田制授田对象只是各级官吏B.土地兼并将影响租庸调制施行C.均田制的实行抑制了土地兼并D.租庸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5.

解读下图,导致图中南方户籍变化主要因素是(  )
                                                         南方著籍户口占全国的比重变化示意图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国家统一的推动C.经济格局的变化D.户籍制度的完善

6.

据元朝《元统元年进士录》记载,蒙古人进士25人,其家族中蒙汉通婚者20人;回人进士12人,其家族中回汉通婚者7人;畏兀儿人进士5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4人;西夏遗民唐兀进士7人,其家族中与汉人通婚者7人。该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和亲现象在各民族中盛行B.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C.全面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D.民族交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7.

下表是1924年孙中山起草的《建国大纲》内容摘录。其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9

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有直接创制法律之权,有直接复决法律之权。

14

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24

宪法颁布之后,中央统治权则归于国民大会行使之。

A.自由平等B.主权在民C.五权分立D.地方自治

8.

1914年7月,袁世凯颁布《文官官秩令》称: 历代官制精意,重在官与职分。 因此, 本九品官人之法,仿六计弊吏之道 ,官秩令将文官分为9秩,并一律冠以清代的卿、大夫、士之名,称为:上卿、中卿、少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少士。据此可知,袁世凯的举措(  )

A.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B.隐含了复辟封建帝制的企图C.明确了文职官员的工作责职D.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

9.

新中国1954年宪法关于行政区域划分部分,明确规定: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性质,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 。这些规定(  )

A.完成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关系C.奠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框架D.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10.

据统计,1950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为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贸易额的2.5倍。但此后逐年改变,到1959年时,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相当于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额的两倍。这一变化说明(  )

A.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B.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经济封锁C.外交政策影响对外贸易发展D.苏联大力支持新中国的建设

11.

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9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为内容的 五讲四美 文明礼貌活动。次年,党中央又把每年3月确定为 全民文明礼貌月 。这些举措意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C.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D.掀起学习英雄模范的热潮

12.

有学者认为,在雅典民主制度下, 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作为公民,他可以决定战争与和平;作为个人,他的所有行动都受到限制、监视与压制。 其意在说明,在雅典(  )

A.个人自由附属于城邦B.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利C.公民大会拥有广泛权力D.主权在民是其政治特点

13.

《大宪章》第39条规定: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这一规定(  )

A.奠定了英美法系的法律基础B.体现了对人身基本权利的保护C.提高了法官审判的权威作用D.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全面控制

14.

1792年,法国议会要求整个法国所有公社都要按统一标准、规格、样式来修建祖国祭坛,所有祭坛都必须镌刻《人权宣言》,并附上铭文: 公民因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活,向祖国而死。 据此推知,法国建立祖国祭坛的主要目的是(  )

A.弘扬《人权宣言》精神B.规范公社的祭奠仪式C.提高公民的革命积极性D.培育公民的国家意识

15.

根据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1月份,各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份额情况显示,美元的占比为40.12%,欧元为37.88%,英镑为6.78%,日元为3.15%,人民币为1.91%。材料表明在国际贸易中(  )

A.货币支付呈现多元化B.人民币地位逐渐上升C.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D.欧元将取代美元霸权

16.

在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构成中,德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雇主承担的比例占42.7%,雇工占22.1%,国家财政补贴占26.7%,其他经济来源占8.5%。这说明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建立了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B.确保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C.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D.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美国建国到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制定,这期间美国的官僚体制经历了从委任制到分赃制的转变。委任制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发展起来的一种人事制度,即由总统直接委任联邦政府的重要官员。该制度强调 适用 原则,所任命的政府官员都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其中多为名门望族。1829年杰克逊出任美国第七任总统。他上台后不久就采取了分赃制。分赃制是一种将公共职位分配给政党追随者及与该党关系密切者的体制。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建立了新的文官制度。该法律的核心是功绩制。主要内容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官必须保持政治 中立 ,禁止强迫公职人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此外,《彭德尔顿法》对联邦政府文职人员的招聘、考试、试用期、作弊处理以及行贿受贿的惩罚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成立一个两党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实施该法。

——摘编自赵晓伟《略论美国文官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干部人事制度指导思想应运而生。1984年的《干部管理条例》中首次出现 国家公务员制度 概念。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此后,我国公务员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陆续出台。1995年党中央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06年中央制定了《公务员法》及职务任期、交流、回避等法规文件。《公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综合管理的职责由党组织和人事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履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得到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指标更加具体全面,考核结果起到了奖惩激励的作用。同时增强了党内监督意识,监督约束关口前移,做到及时有效的预警;责任得到强化,惩处更有力度;监督的联动机制基本形成。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摘编自赵海艳《试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早期人事制度的弊端,并分析美国新文官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先秦,儒家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国家治理离不开道德,应以道德规范调整人际关系,从观念上端正人心、导民向善。法家重视以法律手段治理国家,认为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主张以严格的法律强化约束各级官吏,以严厉的刑罚禁暴止奸,实现秩序。汉代以后,正统儒家主张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秦朝专任刑罚,导致民怨沸腾,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也难以适应后来的社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主张儒法结合、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正统儒学应运而生。董仲舒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也提出德主刑辅、德刑并用的治国主张。经过汉中期改造后的正统儒学,坚持道德法律共治天下的基本原则,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系统的治国理论,如,《唐律》确定的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的治国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共同治理的智慧》

材料中提出了几种治国方略,选择其中一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任宰相后,于1069年9月颁布青苗法,国家利用常平仓的钱谷和广惠仓的部分钱谷,发放农业贷款,以扶助农民克服青黄不接和灾荒时的困难。具体操作是,夏秋收获季节之前,自愿申请贷款的农民可以将借粮食改为直接借银钱,借贷的金额与农户的资产状况挂钩,收获之后,随着上缴税收一起归还贷款,并支付相当于年息20%的利息。如果不幸遭遇旱涝洪水,还可以推迟到下次收获时再行归还。可见,王安石行青苗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摘编自王航《王安石与青苗法》

材料二
青苗法颁行后,苏辙评价说: 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晏曰: 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贵贱之病,安用贷为! 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

——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苗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辙反对青苗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