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百年世范高三第一轮复习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纲要上前8单元)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湖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19 浏览数:243

一、单选题

1.

《尚书·多士》: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这反映出(  )

A.商朝的政治有宗法德政色彩B.商王多次派遣兵灭亡了夏朝C.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色D.儒家为政以德思想源远流长

2.

孟子主张国家应该 制于民有恒产 ,认为仁政的施行应该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就开始分配井田。荀子主张国家应该以按照耕地面积标明经界的方式授田给农民,以此来避免纷争。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强调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恢复西周的井田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3.

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 耆旧节士 名德先贤 。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4.

东晋时,粤东北有位著名胡南来中原人,曰程旻。他生于晋,好读书, 值五胡乱华,晋室亡,乃结庐江滨隐居不仕,故称程处士……程旻所作所为,深得邦人称羡 。这些邦人当是与程旻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原人。此又不失为东晋已有客家先民在粤东的佐证。这反映出(  )

A.中原文明及士庶大规模南迁B.上层统治方针的趋同C.中原地域特点影响较大D.实现国家统一的必然

5.

唐代在京经商的商人,可以将大量现钱交给节度使的进奏院,然后拿着进奏院开出的票据,到相应的藩镇取款办事。宋代初年中央政府在开封开设便钱务,规定商人可以将现钱交给国库,然后由便钱务发给票据,商人凭票到各州府取款。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促进长途贸易发展B.剥夺藩镇的财政权C.方便商人进行交易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6.

下表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 四选 官员人数统计表。由此可知,宋代(  )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

A.恩荫制度使得流动性有限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科举考试使得流动性很强D.顺应了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7.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 频求更嫁,不以为耻 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8.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 医者贵在格物 。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 天工 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

9.

下表为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据此可以推断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03

1600

1741

1762

1790

人口

0.66亿

1.0亿以上

1.4亿

2.0亿以上

3亿

A.得益于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B.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提高C.明清赋税制度变革促进增长D.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10.

1901年前后,梁启超在研究中外历史时提出:从过去、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泰西民族 能推衍文明之力以左右世界 ’,所以 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 ,虽然 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 ,但那乃是 将来所必至,而非过去所已经 。这表明梁启超(  )

A.全盘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B.为列强的殖民侵略作辩护C.向西方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D.为维新思想寻求理论根基

11.

1913年的8月至10月,袁世凯5次提出对宪法和宪法性文件的意见,企图恢复总统制,都遭到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拒绝。袁世凯甚至委托一些政界名流代为疏通,以寻求政治妥协。但他的这些请求没有得到国会议员们的响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年(  )

A.复辟帝制缺乏群众基础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限制C.临时约法符合时代潮流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

1919年3月,李大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提出 尊劳主义 ,呼吁青年探寻劳动者苦痛悲惨的根源和解救劳动者痛苦的办法,并针对 许多的同胞,都陷溺到黑暗中间 ,号召青年 尽管拿你的光明去照澈大千的黑暗 。可见,李大钊是在号召青年(  )

A.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B.融入劳工启发民众C.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号召工人武装斗争

13.

历年洋面粉进口数量(1928—1936年) 单位:关担;%

年份

数量

增减比例(1928年为100%)

1928

5984903

100

1929

11935296

199

1930

5188174

87

1931

4889275

82

1932

6636658

111

1933

3237065

54

1934

985367

16

1935

844360

14

1936

512852

8.6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B.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高C.外资企业失去了发展优势D.官僚资本膨胀势头得到遏制

14.

学者石仲泉在《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与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和打仗等。他认为的丰富内涵不包括(  )

A.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的大搏斗B.党内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的尖锐斗争C.极端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折磨的考验D.坚持革命理想与放弃斗争的艰难抉择

15.

1938年4月下旬,蒋介石下令在交战区、沦陷区省份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参与作战。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又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要求 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指导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 。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  )

A.抛弃了消极的片面抗战政策B.努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族抗战D.致力于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群众

16.

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 伟大工程 。上述活动(  )

A.充分纠正了党内的贪污腐败问题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必遵从当地习惯。如到印度古里,成交时以拍掌为定, 自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 。到锡兰王居之城,得知该国 崇信释教,尊敬象牛 等情况后,遵其习俗。到爪哇国,了解到爪哇人 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不仅如此,郑和团队还把各国的风土人情、山川道里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等进行详细记载,并相继写成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等著作,这为研究当时各国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郑和下西洋,带动了亚非许多国家与明朝进行朝贡和贸易,永乐六年,浡泥(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国王携王后来朝;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率540余人来朝;甚至远在东非的木骨都束和不剌哇,在永乐十四年至二十一年,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明朝朝贡等,所有这些来访都受到了明成祖的高规格款待。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1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糕。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1906年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往)……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策问又称 经史时务策 ,始于西汉,皇帝以政事书于简策,要求各称国推举的 贤良 逐条对答作为施政参考。隋炀帝始置进士科,策试一直是科举和各级学校考试的重要形式。 时务策 尤其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政策导向。下表所示为节选自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策问题目:

策问一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策问二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1)根据材料一,简述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并思考把这个材料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策问题目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钱穆在《理学与艺术》一文所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却蒙古、满洲异族(或系 贵族 之误)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此后门第传统之遗存。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说: 自唐以下,社会日趋平等,贵族门第以次消灭。 (《国史大纲》)又说: 一到宋代,社会真成平等,再没有贵族与大门第之存在了。 还说: 中国自宋以下,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 (《国史大纲》), 社会上更无特殊势力之存在 没有特殊的阶级分别 不让有过贫与过富之尖锐对立化 全国公民受到政府同一法律的保护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六)》

选择一个领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领域对于宋代平民社会到来的表现。(16分)(要求:选择的领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