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广东省广州市南武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八年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广东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8 浏览数:80

一、选择题

1.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此类读物(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B.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C.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D.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2.

继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广州城南靖海门东炮台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销烟,不仅烧毁鸦片,还烧毁吸食鸦片的烟具,使广州 公开的烟馆一个也没有了 。这表明,靖海门销烟(  )

A.造成了白银大量外流局面B.扭转了中国贸易顺差情况C.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 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B.小农经济的破产C.纺织工业的发展D.协定关税的影响

4.

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使 国家蒙辱 文明蒙尘 的历史事件是(  )

A.天京事变B.火烧圆明园C.亚罗号事件D.设立总理衙门

5.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论证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一论点,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以 亚罗号事件 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发动的战争B.英法联军对北京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抢劫和烧毁
C.清政府设立了 总理衙门 负责办理对外交涉等事务D.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6.

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 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 ,自由贸易, 往来无碍 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 内地完全开放 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7.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B.《辛丑条约》的危害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8.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主要错误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可见,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B.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D.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9.

1881年,清政府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建成唐胥铁路,后来铁路两端不断延伸,到1894年扩建成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弥补了北方多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联通的缺憾。这说明(  )

A.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出现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

李鸿章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李鸿章所述表明,洋务运动(  )

A.获得广泛支持B.遭到彻底失败C.遭遇重重阻力D.抵制外资入侵

11.

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这称赞的是(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的林则徐B.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左宗棠C.反击日军,中炮牺牲的左宝贵D.重创吉野号,黄海殉国的邓世昌

12.

19世纪60年代以后,美、日侵略台湾。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中法战争爆发。这反映出的主题是(  )

A.边疆危机B.瓜分狂潮C.救亡图存D.开眼看世界

13.

有学者评价: 这场战争是一场最具关键性的海上战役,孤城无力回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它的胜负改写了中国历史。 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局部)》,指出在这场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

A.①B.②C.③D.④

14.

《时局图》(下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深刻、形象地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形势是(  )

A.清朝阶级矛盾非常尖锐B.中国出现分裂割据局面C.清朝对外开放力度加大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5.

甲午战后,列强的主要侵略方式由 贸易+特权 转变为 投资+特权 。这一转变是因为(  )

A.门户开放 政策的提出B.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6.

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B.撰写《资政新篇》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D.提出 扶清灭洋

17.

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  )

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18.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体现了义和团(  )

A.扶清灭洋 的主张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勇敢地抗击八国联军D.具有落后的迷信色彩

19.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找到以下史实:1901年,清政府公布议和诏书上谕。表示愿意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该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地大物博,财政充裕C.义和团运动造成列强在华利益受损D.清政府沦为 洋人的朝廷

20.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B.二次革命C.黄花岗起义D.护国战争

21.

与此 命令 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令

……

工程八营,以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目的。

……

四十二标一营左队进攻汉阳城……

四十二标二营占领汉口大智门、硚口一带。

……

总司令蒋翊武

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C.护国战争D.中华民国成立

22.

一位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说过: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他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B.成立了湖北军政府C.终结君主专制制度D.促进科学精神传播

23.

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24.

下列是不同时期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表述,这说明(  )

教科书种类

描述

北洋政府初期教科书

洋溢着对结束专制政体的欣喜,又充满了对建立共和政体的自豪。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科书

辛亥革命成功,表面上是由君主专制转变到民主共和政体,但实际上没有彻底贯彻三民主义的主张。

新中国时期的教科书

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A.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B.历史背景决定了历史评价C.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D.认识历史并没有确切定论

25.

民国初年,直系控制两江地区,皖系掌握闽浙等地,奉系盘踞东北……相继爆发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这反映的阶段特征是(  )

A.护国战争失败B.农民起义不断C.西方列强入侵D.军阀割据混战

二、材料题

26.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清朝有军队约80万,英国远征军最多2万人,英清人数为1:40。但清朝兵力散布全国各处,每遇战事,需要从各驻扎地抽调兵丁。清朝的调兵速度大致为:邻省约30~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以上。清军并非全员作战,比如在1841年8月厦门防御战中,4300名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参战者不足2000人。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英国在此期间曾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其中1845——1849年中国年平均进口3.9万箱,1850—1854年年平均进口5.35万箱,1855—1859年年平均进口6.85万箱,但鸦片的盈利并不足以弥补其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仅生丝一项出口就可将其抵消。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材料三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材料四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结果赔偿巨款,京津一带驻兵,形同异域,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鸦片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英贸易出现了什么状况?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后来英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 五年以后 通过哪一重大事件 得到了回报 ?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 京师再陷 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中哪一条款可以证明 满清政府完全在外人宰割之下,中国已失去独立的精神

27.

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建立一个近代化国家而进行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 秋老虎 最后的炎热一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民权乃公理,宪法实良图。此是因时药,真为救国谟(谟:计谋,策略)。光明布宗旨,感激为驰驱。圣主犹无恙,苍苍意岂无。

——康文佩《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1)料一中,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作者对此事件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康有为的主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 两个主义 是指什么?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 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 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三、小论文

28.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站在时代潮流前面,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他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材料一 孙中山活动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主要事迹

1892

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11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905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的变化。
(2)孙中山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为论点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