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114

一、单选题

1.

考古资料显示,甘肃省某遗址发现的大部分墓葬有随葬品,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但有些墓中却有陶器、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骨饰等装饰品。这反映出当时该地(  )

A.母系氏族进入繁荣时期B.已产生贫富分化现象C.阶级矛盾逐步走向激化D.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2.

某学者总结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所形成的农业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农业政策(  )

序号

政策

确立了以农为本的战略思想

制定了激励农业发展的土地政策

采用了财税和价格杠杆激励农业

实行了因地制宜的人口管理政策

明确了新的名利分配标准激励农业发展

A.加速了社会转型的步伐B.得益于铁犁牛耕广泛使用C.阻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使农业和手工业开始结合

3.

据记载,秦始皇封禅大典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劈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纪功石,歌颂秦始皇功德,是为封天大礼;第二步,从泰山之阴下山,在泰山脚下一座叫梁父的小而平的山上,采用主管祭祀的太祝祭祀雍天帝的礼仪祭祀地神,是为禅礼。据此可知,秦始皇的封禅大典意在(  )

A.摆脱传统政治束缚B.推动郡县制在全国的普及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4.

某学者指出,汉代文景之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都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景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大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文景之治(  )

A.废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使地主和商人相互勾结C.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D.具有封建统治的局限性

5.

东吴、东晋和南朝相继建都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南京),先是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东晋、南朝时,建康继续保持了漕运中心的地位。这些做法(  )

A.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B.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南北方的交流D.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6.

某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与汉族、贵族与士族结合了,使北魏政权的民族对立逐渐向阶级的统一过渡,北朝的门阀制度与南朝的门阀制度相一致了。该学者意在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  )

A.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农民与地主的对立C.使南北朝政治军事对立逐渐消失D.旨在实现民族和社会平等

7.

唐朝中后期,朝廷在各藩镇设有监军院,各藩镇在长安亦置进奏院。唐廷不能任派河朔型藩镇节度使,但诸镇藩帅的拥立,毫无例外地都要得到监军使认可,并由他们奏报中央批准。可见,监军院与进奏院(  )

A.彰显了朝廷与地方矛盾的缓和B.成为中央与藩镇联系的桥梁C.为唐朝的最终灭亡提供了条件D.瓦解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基础

8.

唐朝时,中书、门下同处北面宫城,共掌机要,二位一体,所以通谓 北省 两省 。后中书省曾一度改称西台,门下省改称东台,两省左右对称,东西相属。这种建制构型(  )

A.有利于提高封建朝廷决策效率B.削弱了皇帝专制权力C.以密切中央部门联系为出发点D.为分权制衡提供便利

9.

在古典文论中,艺术风格一般被称为 。唐代,专门的诗歌批评、法式类作品远超前代,专门涉及到诗歌风格理论的有《文笔式》等,《文笔式·论体》将诗歌的风格分为六大类:博雅、清典、要约、切至、绮艳、宏壮。这可用于说明唐代诗歌创作(  )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进入了黄金时代C.迎合了士大夫的品味D.与儒家思想结合

10.

唐末,经过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扫荡,许多世家大族纷纷垮台。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决意要用文官取代武人统治,尽革唐末五代弊政。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解除宿将兵权,加强宰相权力,削弱枢密使大权,尽量用文臣作知州,加强监督机制等。这(  )

A.形成了大一统政治格局B.反映出崇文抑武政策推行C.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D.使全国行政系统趋于紊乱

11.

如图为宋代部分 的设置。该划分(  )

A.旨在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B.为行省的设置奠定了基础C.有助于全国交通网的畅通D.着眼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12.

元代 站赤(邮传)”以其交通路线所经和交通工具的不同,分别称为陆站、水站、牛站、马站或狗站。其中以大都为中心通向东北者,主要是三个方向,如下图所示:

通向岭北行省通向辽阳行省

大宁路和全宁路以北的元代初兴之地

通向以辽阳、咸平为中心的辽金始兴东京之地

可见,元代 站赤 (  )

A.连接了所有战略要地B.主要服务于政治的需要C.旨在发展商品性生产D.实现了朝廷的长治久安

13.

北宋思想家程颢指出, 修宗谱使人不忘本,而识祖源,祢流祖。……若三代不修其谱,诚为不孝,非人道也 ;程颐则更具体指出了修宗谱的作用, 谱之修所以明一本而浚其源,尊祖而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别亲疏之远近也 。可见,北宋时期二程的主张(  )

A.体现了儒学世俗化倾向B.受到官方推崇而失去了活力C.突出了三纲五常的作用D.背离了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念

14.

钦差 称谓出现于元代,而在明洪武时期的官方文书中已较多使用。普遍认为钦差大臣是中国古代 皇帝临时派遣至地方处理重大事务的一种特殊的 ”。明代的钦差多数是派遣至地方的,但也不乏派往京城的例子。明代的钦差(  )

A.拓宽了官员上升的通道B.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体现了中枢机构的异化D.解决了朝廷内部矛盾

15.

清代设立理藩院,在广大蒙、藏、维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几乎都派有理藩院官员。理藩院在组织上还设有俄罗斯馆、巴达克山(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境内)馆等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巴达克山曾扭送大小和卓叛乱分子交付清军处置。据此可知,清代理藩院(  )

A.主要处理民族事务与部分外交事务B.是中央设立专门外交机构的开始C.与其他行政机构职责多有交叉之处D.使少数民族自主权得到有效维护

16.

明中叶以后到清代中叶,一些无名僻陋的乡村逐渐地发展成繁荣市镇。原有的大中城市在规模上也不断扩大,城市的主要功能由政治、军事性转向了经济性为主。在此基础上,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流通量最大的前两种商品是棉布和粮食,故这个时期又被称为 棉粮时代 。这说明当时(  )

A.商品交流以农业产品为主B.雇佣制生产关系促进城市化进程C.封建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发展助推区域贸易流行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战国以降,封建官僚制逐渐形成。官僚制度需要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权力及身而止的官僚替代世卿世禄的贵族。为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大量复杂的公文及其制度随之产生。系统化的公文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与此同时,各级官僚也形成了以公文行事的行政运作规则。秦汉公文大体有四种类型,即皇帝御用公文,官僚奏疏、上书,官府行移公文,官府考绩、管理公文。公文在秦汉帝国行政管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帝国庞杂的行政事务又有力地促进着公文制度的发展完善。秦汉时期的公文制度奠定了整个古代中国公文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公文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公文制度的历史意义。(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顺治时, 定被灾八分至十分,免十之三;五分至七分,免二;四分免一。康熙十七年(1678),改为六分免十之一,七分以上免二,九分以上免三。雍正六年,又改十分者免其七,九分免六,八分免四,七分免二,六分免一。然灾情重者,率全行蠲免 。据统计,康熙一朝各种项目的大小躅免总计不下500余次,所免总数超过一亿数千万两,乾隆朝的蠲免也是屡出大手笔,乾隆六十年间,计共普免全国钱粮四次(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二年、五十五年)、漕粮三次(三十一年、四十五年、六十年)。

——据《清史稿》等

材料二
古代农业减灾系统由农业减灾、工程减灾和生物减灾三大主体组成。把农业生产和减灾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以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的田间管理措施和耕作制度、选育和引进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为中心构建而成的农业减灾技术体系,是中国传统农业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减灾工程技术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旱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农田排灌器具的设计使用、治河工程技术的发展完善和南方水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生物减灾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成本低廉,安全性高,较能维持生态平衡,主要应用于蝗害治理活动中。

——摘编自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救灾减灾。(6分)

三、开放性试题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杰出的儒学家,受到后人的敬仰,如下图所示。
任选材料中的一幅或多幅图片,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阅读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居室 虽然只是满足生活的需要,仅仅是代表了古代建筑的最基本功能,但其在精神层次上的更重要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维持社会秩序的 礼制 ,如《礼记·曲礼》曰: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这种蕴含着礼制精神的建筑次序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标准,它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严格依照礼制的要求,绝对不能出现僭越等级的设计和相应的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民宅还是宫殿和城市的设计、规划,基本上都采用了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布局,即重要的主题性建筑居于中轴线上,其他附属性建筑则对称安排在建筑群中轴线的两侧,这种建筑布局展示了中国古代礼教所充分强调的 尊者居中 的基本要求。这实质上反映的就是建筑物所代表的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即严格的封建等级制。

——摘编自张守连、许亮《浅析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境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基本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