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北省沧州市高一第一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16+4)【纲要上1—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月考测试 适用省份:河北省 试卷年份:2024年 题数:20 浏览数:78

一、单选题

1.

在商朝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属于同盟关系,二者未必有血缘联系;至西周,分封对象多为宗室子弟,或者以通过联姻形成的甥舅关系作为补充。西周国家治理制度的这一转变(  )

A.强调了同源同祖的宗法思想理念B.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D.加强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2.

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  )

A.分封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九品中正制D.世卿世禄制

3.

经历北周武帝灭佛后,隋文帝下诏 复立佛、天尊(道教)像 ,并令 敢有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者,以不道论 ,同时又多次下诏强调儒学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治理借助了多元文化B.佛教实现了中国化C.民间抵制佛道思想的传播D.儒学得到全面复兴

4.

在一夫一妇承担的租额方面,隋朝规定为粟三石。唐初,则变化为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同时妇女不再作为纳租人口。这一税制的变化(  )

A.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B.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有利于促进国家人口的增长

5.

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 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 这反映出当时(  )

A.藩镇割据局面成为严重社会危害B.对外扩张战争频繁C.冗兵 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D.国家军事实力强大

6.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皇帝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文臣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范仲淹这一做法(  )

A.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B.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C.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D.深受 崇文抑武 风气的影响

7.

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  )

A.郡国并行制B.猛安谋克制C.南北面官制D.四等人制

8.

史书有载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  )

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9.

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折射出当时纺织技术十分高超C.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发生了变革

10.

观察下图。据此可知,这一路线图展示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C.鉴真东渡D.海上丝绸之路

11.

雍正时期,奏折除中央的文武大臣外,各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甚至经特许的道员、知府、个别知县以至通判等中下级官吏都可以上奏折,还规定同一部门和同一省区的官员彼此之间不许告知上奏及所得批示的情况。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B.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C.增强了中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D.有利于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12.

下表是清中期安徽县志中关于玉米种植的记载。据此可知,玉米种植的推广(  )

地区

概况

绩溪县

乾隆年间,安庆人携苞芦入境租山垦种

旌德县

嘉庆年间,种苞芦者,都系福建、江西、浙江暨池州、安庆等府流民,租山赁种

A.伴随了人口流动B.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C.加剧了土地兼并D.促使主粮发生了变化

13.

王夫之以 公天下 为最高的政治价值标准,强调政治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合理性,提出 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 恶有为天下王者自爱而制人,可以宰九州,建千祀者乎 。据此可知,王夫之(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B.追求国家治理的绝对公平C.对理学进行了全面批判D.主张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14.

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认为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輶纪行》,提出要加强 边海之防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体西用 理念渐成社会主流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15.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向美国、欧洲分批派遣总计二百余名留学生,他们归国后,主要投身于军事工业和近代海陆军,成为海军、船舶制造等领域的骨干力量。这表明洋务运动(  )

A.废除了科举制度B.加强了国防建设C.发展了民用工业D.实现了富国强兵

16.

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 优雅地 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

A.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B.使清廷彻底沦为 洋人的朝廷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一统政治格局由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 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 。到了唐代,更进入到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 遣唐使 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8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与内地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辨其流脉,不外乎两种:一是 因俗而治 ,一是边疆内地一体化。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 边疆治理政策 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成化、弘治年间,徽州 民鲜力田,而多货殖 ,如: 许琏,歙县人,弘治、嘉靖年间客游淮扬徐泗之间 黄崇德,歙县人,成化、嘉靖年间挟赀齐东……三晋关中人,推公为纲 黄义刚,休宁人……少商木筏于杭浙、姑苏 。徽商多从事盐、典、木、茶四大行业,及墨、漆、油、纸等手工业品。成化五年(1469) 折色法 的推行,使商人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边关输粮,只需要用银买盐,极大地削弱了陕、晋商人的优势,徽商很快成为两淮地区的第一大商帮。徽商发迹后,除以重资结纳地方、中央官员,以获得庇护外,还广置田宅,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 ,并通过 捐纳 的方式攫取官位,以跻身士绅行列。此外,徽商多为弃学从商,推崇 见利思义,以义为利 的义利观,经商之余也积极延师课子,在徽州兴办或者是修建书院,以至明清 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摘编自谢永平《明清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此同时,全世界融为一体的市场格局日渐形成。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环境,徽商没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内外因素的多重影响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刘灿华《近代徽商的衰落及其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徽商的特点。(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徽商衰落的原因。(6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摘编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

下列为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 所指代的条约,并分析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并简述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