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0+3)【选择性必修一】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河南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3 浏览数:181

一、单选题

1.

商朝统治之下,商王与周边的方国和部族不一定有血缘关系,但是方国和部族内的居民多是聚族而居,有血缘关系;西周的分封制中,诸侯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封国内民众的血缘关系被打破。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

A.地缘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万邦 时代向早期国家过渡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集中

2.

下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部分内容。这些变法措施(  )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吴起变法

明法审令,裁减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A.旨在确立中央集权制B.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3.

秦朝,免官之制已普遍实行。如因另有重用而免除其原有较低的职务,因不称职而免职,因犯罪而免职,总之,国君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有权免去其臣下的职务。而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主官,也都有任免其下属的相应权限。由此可知,秦朝(  )

A.君主权力开始受到冲击B.地方各级主官权力较大C.官僚政治体制作用凸显D.统治者决策带有随意性

4.

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C.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5.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 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 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 ”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6.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土地兼并愈发严重B.人身束缚逐渐减弱C.农民负担不断减轻D.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7.

宋代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宗祠、修纂族谱,使得编修族谱成为一种常态。在族谱的编过程中,一些宗族会将对族人的约束性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将予以何种处罚直接写入谱例中,于是族谱逐渐成为调节宗族内部关系的规范。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伦理日益世俗化B.中央集权明显加强C.统治者开始尊崇儒术D.地方权贵势力膨胀

8.

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

A.托古改制的策略B.恢复周制的意志C.尊崇儒学的思想D.继承传统的决心.

9.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10.

明朝中后期,赣南、苏松、浙江等南方地区率先推行类似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很好。而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中,也是南方比较顺利,北方遭遇到巨大阻力。一条鞭法在南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南方(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C.商品经济相对发达D.土地兼并异常严重

11.

中国古代官府对手工业人户编订特别户籍,称为匠籍,世代相袭。很多工匠困不堪忍受沉重剥削,常以逃亡、怠工等方式进行反抗,明政府不得不采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 以银代役 法。明代匠籍制度的改革(  )

A.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C.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D.源于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动

12.

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 不悉民情 陈肤泛之语 ,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13.

1843年,中英条约规定 各国既与英人无异,……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之后西方列强与中国订立条约时均援引此款;1871年中日签订条约时,清廷代表李鸿章则首次取消了 一体均沾 的条款;中俄伊犁交涉时,左宗棠指出, 本意在持平办理,务使中俄商人均沾利益,两不相妨 。这反映出(  )

A.中西间友好交往的不断加强B.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增强C.洋务运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D.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14.

1907年,《盛京时报》记载铁岭一兴源德书铺, 今虽设立学堂,彼仍卖《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合讲》《五经备旨》《八铭》《七家诗》等书,终日无过局者 。与此相对的西门内新开新华书局,专卖学堂新书,则 获利十倍 。这种情况的出现要缘于(  )

A.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B.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传统文化已经被彻底抛弃

15.

民国初年,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和民主党等党派分庭抗礼,而每省参与国会选举选民人数平均150多万人。对此有学者认为这是 有民主政治的外观,尚少民主政治的实质。人民在大选中是茫然的,对政治有兴趣的只有极少数的优异分子,且造型是半传统半现代性的 。这表明当时(  )

A.政党政治缺乏有效运作的基础B.精英参与是政治转型失败的主因C.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D.制度缺陷致使广泛民主难以实现

16.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 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 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17.

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一文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尊重蒙、回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18.

1947年,解放区筹建统一银行已经提上了日程,关于统一后银行的名称,董必武经过深思熟虑,在 联合银行 解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三个名称中选择了后者,并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名称被选中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后的银行(  )

A.主要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B.全力解决华北地区货币不统一的问题C.有利于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D.需要兼顾目前需求及未来全国的需要

19.

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 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 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B.贯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是某种 拒绝 观察 ;改革开放后变为 加入 适应 ;中共十八大以来变成 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承担更多的义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国际体系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已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导者B.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影响力不断增强C.国际形势变化决定了对外态度变化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以贯之

21.

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说到: 只要社会需要, 地下工厂 (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这一谈话(  )

A.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B.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C.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D.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22.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3.

有学者指出: 如果说 希腊人 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 罗马人 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反映出(  )

A.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C.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D.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24.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弗吉尼亚州的代表梅森主张国家的首都不应当设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纽约、费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尔思沃斯反对由各州支付国会议员薪酬的决定。两人主张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宪法(  )

A.确立联邦政府的权威B.防止外部势力威胁国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D.调和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25.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26.

《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 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 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在大陆法系中(  )

A.判例发挥巨大作用B.立法工作不受重视C.司法程序僵化繁琐D.法官的地位不突出

27.

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道: 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 成交的 ,被称为 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 ’。本次会议及此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

A.确定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B.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D.规定形成决议的 全体一致 原则难以履行其国际责任

28.

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无改变由王公贵族 恩赐 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29.

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官方暂停履行按照官价向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签订的 牙买加协议 规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这意味着(  )

A.美元的世界地位不复存在B.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C.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D.国际金本位制度重新确立

30.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区治理往往引入企业管理方法,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这些私营企业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商业和工业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社区的房产价值和品质也得以提升。这体现出美国(  )

A.社区治理呈现出市场化的特点B.市场对社区治理具有主导作用C.三权分立模式向基层社会渗透D.多元合作的治理体系已经形成

二、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

——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7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是愿意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并发展经济文化往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同有和平中立倾向的北欧各国和瑞士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和荷兰较早承认新中国,但参加了美国的侵朝战争和对华禁运,中国只同它们建立半外交关系。对于没有承认新中国且与国民党集团保持外交关系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主要是同它们发展民间往来和贸易文化交流。毛泽东曾指出,如同中国的革命一样,中国的建设也 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以争取外国援助为辅 那种丧失信心,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中国人自己,因而一切依赖外国的援助,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摘编自沙健孙《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策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 遏止和孤立 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政策的积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7分)

三、开放性试题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 、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要在中央 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 大一统 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