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历史试题(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三册)

适用年级:高三级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779

一、单选题

1.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2.

上农除末 的秦王朝,在严厉打击中小商人,贬黜其社会地位、加重其经济负担的同时,又对乌氏倮这样的大工商业者给予特殊的荣誉和照顾,使之 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这反映秦朝(  )  

A.经济政策存在内在矛盾B.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受挫C.政府措施服务集权统治D.重农抑商政策执行灵活

3.

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 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 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

A.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B.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C.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D.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

4.

士大夫 一词在唐初多指门阀士族,后来主要指 熟诗书、明礼律 的官员。到宋代, 士大夫 多指家世不太显赫的地方精英家族,甚至成了士族的对立面。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门第观念的影响力基本消失B.儒家伦理开始影响基层治理C.地方势力崛起冲击中央集权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5.

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商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年,中书省又制定了 二十三条则法 ,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  )

A.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

6.

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 成汤祈雨 的故事基本定型。表1为该故事在唐中晚期至明中晚期书写内容及特点的变化。这表明(  )

表1

时间

书写内容及特点

唐中晚期

汉儒的祥瑞灾异理论受到士人群体的挑战

宋至明初

水旱天定观念融入士人的叙述中

明中晚期

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

A.封建制度日益僵化B.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摒弃C.历史记述角度多元D.儒学复兴影响士人观念

7.

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 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 。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 各省通商善后事宜 ,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

A.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B.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C.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D.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

8.

洋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李鸿章热衷于官督商办;张之洞虽认为官商 权限必须分明 ,但强调 国家所宜与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 ,企业 利可归重股东;权则股东须有限制 。这反映洋务派(  )

A.经济理念仍囿于传统B.顺应了近代化潮流C.践行了 中体西用 主张D.强调规范管理企业

9.

1915年1月,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首创左起横排兼使用西式标点的书刊形式, 以便插写算术及物理化学诸程序 ,创刊后一度畅销。该杂志(  )

A.开启近代出版事业新篇章B.实现了 科学救国 的理念C.成为新文化运动主要载体D.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10.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 廉洁政府 。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B.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C.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D.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

表2 1953—1956年《人民日报》有关三大改造的报道统计

时间

类别

1953

1954

1955

1956

批评角度

2

3

6

5

表扬角度

13

49

44

58

由此可知,这些报道(  )

A.鼓舞了全民的士气B.增强了参与者的信心C.纠正了存在的问题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12.

原始佛教反对偶像崇拜,不用雕塑或绘画的方式表现佛的形象。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首先出现了石刻佛像,其形象和服饰带有古希腊雕塑的典型特征。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

A.文明交流促进文化革新B.佛教已经实现了希腊化改造C.丝路改变艺术创作方式D.古印度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

13.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教会的职能在于宣传 基督教信仰 ,并将宗教信仰 结合在一个主权者的人格中的一群人,他们应当在主权者的命令下聚会 。霍布斯的主张(  )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C.旨在打击罗马教廷权力D.奠定了政教合一理论的基础

14.

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

A.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B.英国率先建立新型垄断组织C.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D.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15.

图1为一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征兵海报《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据此可推知(  )

图1

A.一战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B.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C.美国女权运动达到新高潮D.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16.

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 政由方伯 ,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 的范畴,构建和谐的 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
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 国际 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
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 抗战前期部分大学学生年均开销

学校名称

驻地

学生年均开销

清华大学

北平

最低标准256元,一般为300元左右

交通大学

上海

400

中央大学

南京

300350

南开大学

天津

300

中山大学

广州

220

表4 20世纪30年代专业技术人员、职员和公务人员群体的收入分配状况

职业

月收入

教师

大学教授200600元,中学教师100260元,小学教师50100

公务人员

局长450600元,科长250400元,科员60180

银行职员

经理250400元,主任120250元,普通行员40120

企业职员

总工程师200300元,部长60200元,股员2050

——据张铭雨等《民国时期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来源:基于量化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

(1)学者通过上述统计数据得出 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 的结论。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结论得出的依据。(8分)
(2)如果要进一步论证该结论,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并说明理由。(4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 第二面包 ,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 哥伦布大交换 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爱尔兰大饥荒 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