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5+4)【纲要上1—5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9 浏览数:141

一、单选题

1.

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并使用彩绘陶瓷;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导致这些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传统B.地理环境C.国家形态D.生产工具

2.

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 多邦并存 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庶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 合为一家 。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权体制B.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C.王位世袭特权D.实行分封、宗法制度

3.

战国时期, 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如下图)据此判断, 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4.

在出土的秦简牍中有大量反映家庭伦理观念的法律文献,如合同父子——孝以忠先的追求:男女礼顺——夫妻和睦的提倡;尊卑有别——主奴秩序的构建。这说明了秦(  )

A.实现了国家统一B.鼓励百家争鸣C.实行了儒家治国D.实行法家治国

5.

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 入粟拜爵 之策, 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这一政策(  )

A.有助于缓解汉初农业生产的困境B.导致了汉朝郡国并行制局面的出现C.有利于西汉外儒内法政策的实施D.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社会影响力

6.

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每年八月在宗庙举行大祭,届时诸侯王必须献纳黄金助祭,叫做“ 。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 王削县,侯免国 ,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将铸币权收归了中央C.解决了王国问题D.导致政局走向了动荡

7.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规定:易鲜卑服装为汉服 ,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改鲜卑贵族为汉姓,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孝文帝此举(  )

A.旨在完成北方的统一B.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C.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8.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  )

A.缘于少数民族南下中原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9.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这(  )

A.扩大了隋唐的统治基础B.反映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C.保障了隋唐的统一稳定D.促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10.

唐代两税法实行 量出为入 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其旨在(  )

A.强化人身控制B.确保财政收入C.消除地方割据D.减轻地主负担

11.

小说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民间故事,至宋话本基本成熟定型,明清迎来繁荣时代。据下表可推知,中国古代 小说 (  )

早期说法

出处

饰小说以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

《庄子》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

A.起源于先秦时期B.题材渐趋多元化C.得到官方的推崇D.具有世俗化气息

12.

北朝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这项成就(  )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C.得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取决于国家统一及稳定

13.

宋代在“”与 中还设有通判官,用以监督知府、知州或知军,通判又为知府、知州的副职,凡本府、本州的大事公文,都需通判与知府、知州共同签署,方可施行。这(  )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推动了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C.抑制了武将势力D.提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

14.

王安石认为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为此,王安石可能(  )

A.改革科举制度B.颁行方田均税法C.实行农田水利法D.实施了青苗法

15.

《辽史》载: 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这一官制是(  )

A.两府三司制B.南北面官制C.猛安谋克制D.四等人制度

16.

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这促进了宋代(  )

A.海陆丝路的兴盛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海外贸易的繁荣D.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

17.

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 好孩子 形象。材料中的 儿童观 (  )

儿童

形象

赵令赫

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

周谔

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

董仲永

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A.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

18.

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 隆庆和议 ,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影响明代对外政策的因素是(  )

A.君主专制B.儒家思想C.农耕经济D.国家安全

19.

1684年,设立台湾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5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以上历史事件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制度的不断创新B.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C.版图的逐渐定型D.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

20.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 为天下 为万民 ,而 非为君也 ,君臣皆应以 天下万民为事 ;还提出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这表明明清进步思想家(  )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C.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D.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21.

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遣远征军四千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这场战争(  )

A.因 亚罗号 事件而挑起B.实现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合法化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迫使中国接受关税协定等条款

22.

鸦片战争后,魏源从 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 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以夷攻夷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听互市各国以款夷 。这表明魏源(  )

A.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积极倡导实业救国C.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D.大力推进洋务运动

23.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而晚清时期中央政府需与外省大员共商国是,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甚至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这一变化始于(  )

A.鸦片战争后B.东南互保运动中C.中法战争后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24.

1872年1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此后,在1872年至1895年这段时间内,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燃料原料、交通运输、电报通讯、机器纺织等近代民用企业。由此可知(  )

A.洋务派力图实现国强民富B.向西方学习深化到了制度层面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25.

1895年,严复提出:民迫不得已而立君与臣,是想让君臣担当卫民的职责。而非只是让他们收税征粮,作威作福。这说明严复(  )

A.支持推翻君主制度B.反对儒学思想C.意图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三权分立

二、材料阅读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
材料一

时期

丞相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 中书、门下之印 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摘编自《中国历代官制》

材料三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摘编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七《官制总序》

材料四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中枢机构面临的问题。(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协调君权与相权的举措。(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的新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27.

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 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宣帝时期,西域都护设立。西域都护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人员均由中央任免。西域的一切事务均由都护去处理,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而且西域都护府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在西域的权限已经超过了国内的一般地方行政,似乎拥有与诸侯相等的权力,其权力最大的表现就是行使中央对于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

——摘编自张訸《天下统一:汉与西域关系的再认识》

材料二
唐朝于贞观十四年,首先在高昌故地设立西昌州,旋改为西州。西昌州属于羁縻州,而西州作为地方正州,与中原其他正州一样推行州县制。不久,唐朝又在西州置安西都护府,派兵镇守;并将乡里制、均田制、赋役制等措施迅速推行至西州。

——摘编自董永强《平高昌前后的争论与唐初西域政策的转向》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主义。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西汉和唐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经营西域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6分)

28.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名郡松江府

材料一
明洪武年间,全国夏税秋粮总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石,其中,苏州府实征二百八十万九千,松江府一百二十九万九千余。但松江府属地方,仅抵苏州十分之三,而赋额却半于苏州。同时,松江还有 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之誉。

——摘编自马学强《论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

材料二

明清江南部分府县市镇数

朝代

府别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8

4

22

29

35

64

——摘编自陈国灿主编《江南城镇通史》(明代卷、清前期卷)

材料三

明清两代松江府进士各县分布

华亭县

上海县

青浦县

金山卫

娄县

金山县

本贤县

南汇县

共计

明代

265

165

25

11

466

清代

75

60

52

3

77

10

5

8

290

共计

340

225

77

14

77

10

5

8

756

——摘编自陈凌《明清松江府进士人群的初步研究》

材料四  明清松江府各县女性作家人数、著姓望族以及学校的关系

——据彭霞等《空间视域下明清女性作家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以松江府为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发展水平。(4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松江府属于江南名郡。(6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洋务运动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 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 。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 里应外合 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三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里应外合 的角度,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你认为洋务运动有何影响?(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