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辽宁省辽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30+2)【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辽宁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32 浏览数:96

一、单选题

1.

考古资料显示,半坡遗址发现了菜种遗存,姜寨遗址发现了猪、羊、狗的遗骨与畜栏等养殖业遗存。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形成多元一体格局B.中原地区自然环境优越C.原始先民农业种植技术成熟D.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

2.

夏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较高的权力,其下设 六卿 ,又称 六事之人 ,分管民事、军队等事务,是地位较高的官员。六卿之下有僚属和下属官吏,各自组成一定的统治部门。这说明夏王朝(  )

A.国家政治体制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政府机构设置完善D.宗法观念开始消亡

3.

周人在祭祀和宴飨活动中,实行 列鼎制度 。天子用九鼎,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九种肉类食物。诸侯用七鼎,无鲜鱼、鲜腊。卿大夫用五鼎,再减牛、肠胃。士用三鼎,仅盛放猪、鱼、腊。最低级的士用一鼎,盛小猪。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物质生活充裕B.等级制度森严C.餐饮文化发达D.祭祀活动频繁

4.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 ,违背道,丧失 初心 ,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

A.墨子B.孔子C.老子D.韩非子

5.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九卿指 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这一制度(  )

A.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B.提升了地方治理水平C.明确了中央机构分工D.导致了分封体制瓦解

6.

有学者指出,秦朝皇帝理念上自诩 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但在实践中既无轻徭薄赋之举,也无使民以时的观念。役民无度、夺民衣食、置民于艰难困顿中而不顾的现象屡有发生,以致民生困苦而 天下苦秦久矣 。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灭亡的主因是(  )

A.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B.郡县体制违背政治需要C.皇帝制度缺乏理论支撑D.严刑峻法加剧百姓负担

7.

汉初的统治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的底层,并大都参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他们对秦朝的暴政有着切身的体会,希望从秦朝的速亡中得到教训。材料说明汉初(  )

A.儒法合流的趋势B.民本价值观的成熟C.施政方针的调整D.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8.

如图为东汉画像石上的牛耕图。至21世纪初,已发现的类似东汉牛耕图有60多处:北至辽宁、内蒙古,西至新疆、甘肃,南至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东至山东、江苏的许多地区。由此可知,东汉(  )

藤县宏道院东汉画像石一牛二人牛耕图

A.政府厉行重农抑商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C.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绘画风格注重写实

9.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 四气五味 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 八纲 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B.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D.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10.

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 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 华夏正朔所在 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C.民族之间征战频繁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11.

如表所示为北周、隋、唐建立初期册封前代帝王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时间

举措

北周

政权建立之初,即封魏帝为宋公

隋朝

封周静帝为介国公,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为表,答表不称诏

唐初

开国二代皇帝尊崇、礼遇周、隋帝胄为二王

A.强化家世门第等级B.减少政权更迭的动荡C.继承西周分封制度D.宣传儒家的纲常伦理

12.

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到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亲率大军对高句丽进行了征伐。这些军事行动(  )

A.彰显了皇权至上B.巩固了国家统一C.提升了军队地位D.加剧了统治危机

13.

据统计,天宝三年(744年),全国共有赋役义务的民户(以成年男丁为统计口径)八百二十万,他们每年向唐政府缴纳的绢达七百四十万余匹,绵一百八十五万余屯(一屯合六两),布一千六百万端(一端合六丈)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租庸调制的实施B.纺织技术的进步C.戒奢从简的风尚D.雇佣关系的普及

14.

唐代一些诗人对当朝某一书法家书法的特点描绘道,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 半斜半倾山衲湿,醉来把笔狞如虎 。据此可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王羲之B.怀素C.柳公权D.颜真卿

15.

宋太宗(宋太祖之弟,北宋第二代国君)在位时,一共举行了8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人数超1480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约为68人,这大大超出官员致仕(退休)人数,也远超唐朝及宋太祖时期的人数。宋太宗此举(  )

A.助推了文官地位的提升B.消除了藩镇割据的隐患C.酿成了因循保守的风气D.提高了政府治理的效能

16.

如表所示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强化了社会管控B.增加了政府收入C.实现了富国强兵D.抑制了土地兼并

17.

南宋覆灭后,元政府将东南沿海的民间神祇妈祖册封为 天妃 ,有意为其广建庙宇,使其逐步取代包括宋廷册封的初代海神 通远王 在内的其他海神信仰;在元朝大兴海运的过程中,妈祖逐渐在元朝国家祀典中取得了统御全部海神的地位。元朝这些做法意在(  )

A.鼓励跨海民族交往B.巩固国家统一局面C.加快政权的封建化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18.

元代人王元恭在《至正四明续志》中记载了市舶物货:由四明(今宁波)进口的货物有玛瑙、珊瑚等一百三四十种,红豆、牛皮等九十种;在出口海外的一百五十种商品中,以纺织品、瓷器、金属制品等为主。这表明元朝(  )

A.热衷于发展朝贡贸易B.外贸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C.手工业生产比较发达D.进口商品以生产资料为主

19.

现代学者吴钩在他的作品《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提道: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  )

A.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B.改变了政府税收来源C.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0.

如图为宋代刘松年创作的《撵茶图》,画中左前方的一名男子坐在矮凳上使用碾磨将茶叶磨碎,其身后一位店小二正站于桌前,提起水壶准备泡茶。画中右边则是三个饮茶的客人,一位正观察对边座位上的僧人写书,另一位端坐旁边鉴赏卷轴。这一作品(  )

A.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情状B.显示了宫廷画作的神韵意趣C.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无度D.透露出三教并行的社会风气

21.

元代的王祯通过实际考察研究,花费十多年时间编写完成《农书》。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据此可知,《农书》(  )

A.重视农业技术实用性B.完善了农业科学理论C.强调农业科技的创新D.改变了农学发展方向

22.

明朝皇帝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 批红 。一些深受皇帝信任的内阁大学士和宦官,获得了 批红 的权力。这一现象(  )

A.使宰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B.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C.形成了对权力的有效监督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23.

明朝前期,政府严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其直接目的是(  )

A.保证朝贡贸易的发展B.防范西方殖民者的入侵C.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D.打击民间海上走私活动

24.

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推动了科技进步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5.

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 眼发热 ,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据此可知,李时珍(  )

A.强调科学的实用性B.注重科学理论的创新C.亲身探究科学新知D.完善了传统医学理论

二、多选题

26.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渡过辽水进击箕氏朝鲜(周封侯国), 取地二千里 ,开辟了辽东,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诸侯强国开疆拓土B.郡县体制全面推广C.中原文明不断拓展D.边疆地区实现稳定

27.

北魏孝文帝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人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北方地区的胡人与汉人的差别日趋缩小,逐渐融为一体。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历史趋势B.强化了文化认同C.促进了社会稳定D.奠定了统一基础

28.

宋代的海上对外贸易,除官方经营之外,私商经营也占很大比重。从贸易总额来看,官方经营占据主导位置。但从海上对外贸易的参与人数及进出口贸易的次数来看,则私商居多。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A.对外贸易活跃B.营商环境宽松C.商业成为主业D.民间贸易发达

29.

如图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辽墓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和汉人的服饰和发饰并存,采用 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 的原则。这(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加剧了民族矛盾C.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D.有利于民族交融

30.

清朝的军机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泄露机密为由,于皇帝寝宫附近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 办理军机处 ,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据此可知,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B.加强专制皇权C.完善监督机制D.削弱宰相权力

三、材料阅读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以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由村庄、集市发展而来的,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则达千户。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的特色是棉纺织业,城镇居民 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朱泾镇、枫泾镇 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房、商贾悉从之 ,很多农家皆以丝绸、棉业为主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市镇中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市镇处在大中城市和农村墟集之间,促进了城乡的交流和繁荣,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大大小小的城市、市镇和集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四通八达的商路又将这些市场联系起来,结成网络,遍及全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征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起的影响。(6分)

四、开放性试题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的唐代(618年—907年),封建制经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此已进入繁荣阶段,而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民族交融之后,封建政权更显得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在平凡的中外交往过程中,唐朝不仅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取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而且无私地把自己的文化奉献给世界。唐代中外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开放精神和友好特性,不仅在古代中外交往史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方亚光《从中外交往看唐代中国的历史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代中国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