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25+4)【纲要上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一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山东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29 浏览数:211

一、单选题

1.

图1所反映的早期文化遗存可能是(  )

◎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

◎农业以种粟为主,主要饲养猪和狗;

◎发现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彩绘陶器。

1

A.良渚文化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

2.

据史书记载,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郑国讨伐滑国,周襄王派使者劝和,郑国却将前来劝和的王室使者囚禁了起来。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郑国确立霸权地位B.周王室作用丧失C.宗法观念趋于崩溃D.分封制遭到破坏

3.

商鞅主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韩非子也提出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他们的共同追求是(  )

A.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D.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4.

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曾多次到各地巡视,刻石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 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秦始皇此举旨在(  )

A.建立专制皇权B.强化政治认同C.消除分裂根源D.实现文化统一

5.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迁地方豪强及富资三百万以上者至京师附近的茂陵;公元前122年,汉武帝 作左官之律 ,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上述做法的共同之处是(  )

A.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致力于打击地方豪强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导致了 七国之乱

6.

东汉时期,外戚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年幼的汉质帝因不满其专权跋扈,称其为 跋扈将军 ,梁冀居然命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了年仅9岁的汉质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专制皇权强化B.外戚实力雄厚C.儒学成为主流D.经济恢复发展

7.

成语 乐不思蜀 讲述了后主刘禅在一次观看有蜀地歌舞表演的宴会上喜笑自若,其随从人员却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 此间乐,不思蜀。 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  )

A.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B.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C.形成西晋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D.标志着西晋完成统一

8.

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为 形布局。北魏孝文帝曾下诏 起明堂 ,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 布政事 。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主要目的是(  )

A.重视国家礼仪B.喜爱明堂建筑C.彰显政权的合法性D.学习汉族文化

9.

隋炀帝在位14年,自恃强盛,过度役使民力,导致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最终二世而亡。但也有一件事被誉为 造福中华、利在千秋 ,这是指(  )

A.平定陈朝,实现统一B.开通运河,沟通南北C.三征高丽,穷兵黩武D.大兴土木,营建洛阳

10.

唐玄宗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拓展日益紧张,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逐渐扩大(下图为唐玄宗设置边境节度使分布图)。这导致(  )

A.民族政策开明B.外重内轻局面C.社会矛盾尖锐D.藩镇割据严重

11.

以下材料为唐朝四位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安史之乱 ②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

12.

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魏徵可以驳回皇帝的诏令B.魏徵负责草拟皇帝诏令C.魏徵负责处理各项具体政务D.魏徵权力扩大可限制皇帝权力

13.

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于460—465年,其中露天大佛将拓跋鲜卑的勇敢与睿智、剽悍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从466年献文帝即位到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建设进入鼎盛阶段,有些佛龛出现了清秀端正、褒衣博带的法相。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佛教文化占据主导C.传统文化日渐式微D.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14.

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 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 。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 而行。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宰相权力集中威胁皇权B.文官和士大夫地位提升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15.

南宋学者叶适认为: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这表明叶适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B.注重民生问题C.崇尚重文轻武D.加强边疆治理

16.

统和十五年(997年),辽圣宗下诏: 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十年。 太平六年(1026年),下诏: 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 这些改革措施(  )

A.维护了 华夷之辨 的传统观念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C.体现出因俗而治的国家统治智慧D.加速了契丹族的封建化进程

17.

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经济发展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B.江西是南宋经济和文化中心C.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发展传播D.南宋时期民众文化素养较高

18.

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 礼学体系 。他认为,人要有 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 天理 ,据此可知,朱熹(  )

A.重塑了社会道德规范B.恢复了传统礼乐制度C.推动了儒学走向分化D.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19.

明初继承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但是宰相数量大为减少,中书省相关僚属数量大为减少;后来朱元璋更是下旨: 诸司奏事不必关白(禀告、告知)中书省。 这些做法(  )

A.相关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为中央制度变革创造条件C.否定元制彰显统治合理性D.表明宰相已威胁皇帝权力

20.

明朝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朝贡次数如图所示,朝贡次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不断侵扰C.财政能力下降,相关政策不断调整D.国家实力下降,宗藩体系宣告瓦解

21.

清朝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部臣的反对意见也基本无效。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运行(  )

A.制度异化,容易任用奸佞B.加强君权,削弱部臣权力C.制度规范,政务运行通畅D.提高效率,中枢决策快捷

22.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记载,处于新疆的博克达山被关外之民奉为圣山,在1759年,清乾隆皇帝举办 定西域祀典 ,把博克达山与泰山等名山同列,奉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B.重视对边疆地区思想的控制C.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D.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日益严密

23.

明清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思想的呈现B.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C.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D.儒家思想批判和继承

24.

徽商形象反差很大,在明清文学作品中,徽商吝啬贪财。在现实中,徽商是明清最重要的商帮之一,生活作风克勤克俭、创业精神吃苦耐劳。此现象能够说明(  )

A.明清闭关锁国,徽商地位没落B.小农经济主体,商帮影响力有限C.传统思想观念,商人地位不高D.政府有意引导,巩固统治的需要

25.

明清时期,手工工场主、商人、地主,很多时候是三位一体的,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流动不受限制,工场主积累的财富,商人剩余利润,大量流向土地。此一现象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无法避免B.社会转型艰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实业无利可图D.闭关锁国政策有实施的内部条件

二、开放性试题

26.

研究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学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上述至少5个关键词,以 变革与争鸣 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00字左右。

三、材料阅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 全民思想控制模式 的?(6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政治史有其演变 路径 ,比如宋代政治史,其演变路径可以分为五个角度: 文书性质与日常政务 制度因革与政治理念 地方军政与中央决策 仪式空间与政治文化 周边关系与内政措施

——摘编整理自邓小南《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史再探研》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 制度因革 的表现。(6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 中国文化圈 .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隋唐时期对外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前代的表现,并说明原因。(8分)

29.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这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材料。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注: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有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 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世风貌。
(1)材料一可以从哪个角度来研究该主题?请分析图中所示现象产生的影响。(8分)
(2)材料二能否用于该主题的研究?请说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