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6+3)【选择性必修一1—4单元】

适用年级:高二级 试卷类型:期中考试 适用省份:安徽省 试卷年份:2023年 题数:19 浏览数:111

一、单选题

1.

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秘书协助 执笔 ,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 ,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

A.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B.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C.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D.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2.

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国会和总统因为争夺对战败州的处置权而在法律上进行了辩论。约翰逊总统认为对战败州的处置属于总统专属权力,各州包括国会不得干预。而美国国会为了保卫南北战争的胜利成果,拒绝南方各州代表加入,国会还以总统违反《任期法》弹劾总统。国会弹劾总统体现出美国(  )

A.两党政治的弊端日益的凸显B.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C.政治运行中的权力制约原则D.南北矛盾和政治妥协并存

3.

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政府中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此时并无 总理 一职。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规定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这一改制主要是为了(  )

A.应对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B.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C.缓解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D.满足多党民主参政的诉求

4.

1982年,国务院提出以 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为核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围绕规范机构类别,明确机构职责等内容,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反映出我国(  )

A.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时代B.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C.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D.通过精简机构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5.

下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明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  )

秦朝五善五失

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一曰夸以迤二曰贵以大),三曰擅制割四曰犯上弗智五曰贱士而贵货贝。

唐朝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翟进贤良,为选司之最

清朝四格八法

四格,即守、才、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

A.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B.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C.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D.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6.

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 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 这一规定(  )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7.

美国高级文官大多是专业技能较高的精英,主要被安置在行政部门的高层政治和管理职位上。他们主要被总统、内阁成员所依赖,根据其专长处理复杂行政事务,并在颁布的行政规章、条例和阐释政策方面极大凸显知识精英的身份。据此判断,美国高级文官制度(  )

A.阻碍了平民进入政府任职B.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C.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结合D.为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8.

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之后,国民政府考试院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文官培训制度的这一变化(  )

A.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B.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D.适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

9.

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  )

出处

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议·斗讼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A.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B.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C.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10.

罗马的最高裁判官始设于公元前366年,因其具有发布告示的权力,于是便有了 裁判官法 。裁判官运用告示,事先将根据现实生活变化而拟就的办案原则公之于众,就职期间再以告示确定的原则指导审判实践。这体现出罗马法(  )

A.基于实际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B.是平民和贵族间长期斗争的结果C.彰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法律内容变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11.

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 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等为主要内容的 十诫 。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  )

A.把世俗文化排斥在教育之外B.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C.教会的训诫凌驾于法律之上D.严密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

12.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国人大相继制定并通过了《中外合资企业法》《个人所得税法》《商标法》等法律。1984年通过的《国营工厂法》规定: 在思想政治方面,党委要起到领导责任,但工矿企业的生产和指挥,以及正常的经营管理都由厂长负责。 这些法律(  )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C.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D.促进了 依法治国 方略的实施

13.

由于汉代屯田的逐步开展,河西地区屯戍点相继设立了与之配套的粮仓体系。据考古发现, 居延城仓 城仓 北仓 等粮仓,一般都设在都尉府直接驻辖之地, 候官仓 候仓 等粮仓设在候官所在地, 部仓 一般设在候官以下的各部候长的驻防地。汉代的这一举措(  )

A.根本目的是发展边疆的经济B.为维护边疆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C.为丝绸之路的开通铺平道路D.刺激了中原民众向北方的大量迁移

14.

马丁·路德率先用大众化的语言于1543年译出德文本《圣经》;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他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捷克宗教改革家胡司主张用捷克民族语言做礼拜,并对《圣经》的捷克文本进行字斟句酌的校订。这一现象(  )

A.实现社会生活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B.促使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C.有利于推动欧洲民族意识的发展D.提高了中世纪世俗王权的地位

15.

《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其中 大国一致原则 核均衡 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 双支柱 。联合国还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

A.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B.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C.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D.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16.

新中国成立后,彻底铲除了旧中国对蒙古族民众的奴役统治制度——盟旗制度,但在内蒙古自治区仍然保留了盟、旗的称谓,盟相当于其他自治地方的自治州,旗相当于县级的自治机关。新中国在内蒙古推行的这一措施(  )

A.体现了原则性和适用性的结合B.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一管理C.符合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

二、材料阅读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美国民主共和制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史上较完备的民主制度,曾引起世人的向往与研究。法国托克维尔(1805—1859)认为美国民主共和得益于英裔美国人的法律和民主习惯,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也注重对美国历史传统的研究。托氏认为地方分权制度对于一切国家都是有益的,而对于一个民主的社会更是最为迫切的需要,梁氏也认为地方自治是民主共和制之基础。托氏认为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得各司其职,不至于越权;梁氏认为在美国政治实践中, 如果行政部权限太狭,则……不能自由以行其政策;反之,行政部则将滥用其职权,而反于共和政治之本意 。托氏对美国民主共和制进行考察是为法国人民寻求一套实现民主的机制与原则,而梁氏研究美国民主共和制之目的在于说明美国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具备此类条件。

——摘编自张顺昌《托克维尔与梁启超对美国民主共和制认知比较研究》

材料二
17—18世纪,法国和英国在海外殖民地上进行了长期的对抗,但法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致使其败于英国,并加剧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一些游历英美的法国先进人士开始寻求良策。法国是一个政治思潮纷繁复杂的国家,启蒙思想、保王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交织在一起。法国国内局势也容易受欧洲影响,比如在路易十六被处死后,为扑灭法国革命火焰,英国联合他国组成反法同盟,而巴黎人民推翻无力抵抗的吉伦特派的统治后,雅各宾派趁机上台执政,他们实行恐怖政策,无数的无辜人被送上断头台。从1789年到1875年,法国政体经历了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的交替转换,一共颁布了12部宪法,并且每一个时期的权力机关内部派别林立,代表着不同集团的利益。虽然几经波折,但它(共和政体)仍旧是法国一直追寻的理想政体。

——摘编自卓健君《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托克维尔与梁启超对美国民主共和制认知的异同,并简要说明其认识不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789—1875年法国政治转型的因素和特点。(12分)

三、开放性试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出处

内容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因为科举制的作用,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亦因为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渗透到下层去

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

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遥远的榜样

关娴娴《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

废除科举制后……不断壮大的绅士阶层已经可以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由于绅士阶层与清政府的离心,间接推动了立宪派势力的膨胀,促进立宪运动的高涨

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制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读书人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

上面材料是不同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者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四、材料阅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在历朝历代的不断重视下,逐渐形成了其特有体制与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伦理教化功能的实现。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只需简单的法律法令即可,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宣 ,便遵循这一 简本普及 传统。具体实施中,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 蒙学教育 ;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 乡饮酒礼 ;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 明法律令 。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此外,明清两代都规定百官必须熟读法律,京师内外各部门官吏都要接受其上司的法律考核,倘若不能通过则受到惩罚。

——摘编自谢宝仪《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优势与当代借鉴——以基层普法为视角》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在法律结构方面,古代中西方法律都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维护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秩序;但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在法治终极目标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在法治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

——摘编自冯五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法律的主要不同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12分)